济南张夏馒头山,有寒武纪时期古生物化石的世界名山
  •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41
  • 来源:中广网
  • 中广网移动端
  • 分享到
  • 回到顶部

  中广在线(张一一 苏珊琳) 你想过爬山能捡到古化石,而且还是寒武纪时期的古生物化石吗?济南张夏馒头山,这座有寒武纪时期古生物化石的世界名山真的可以满足你的这一想法。

1697182697(1)

  张夏境内群山连绵,山体形状各具特色,有的凹下去、有的凸起来,还有的像个莲花坐盆,馒头山就掩藏在这群山之间。这座山小名气大的世界名山位于济南以南、泰山以北的长清区张夏镇。它海拔高408.9米,因外形隆起像馒头,当地老百姓习惯称此山为“馍馍山”、“满寿山”。实际上馒头山整体呈锥状,仅锥的顶部突起呈“方”状或“馒头”状。此山与其他山峰不直接相连,远远看去又似乎联系在一起,堪称天地之间一道自然奇观。

1697182700

  据史料记载,馒头山距今约有5.5亿年的历史,是研究我国华北寒武纪系的起源地。其地质年代属古生代寒武纪浅海相沉积地层, 沉积组合形成于深海-半深海-浅海中, 存在古斜坡和构造隆升作用。因其独具的寒武纪底部底砾岩和倒灌现象,且地层连续、化石丰富、露头好,研究程度高而备受中外地质学家关注。

  2003年,馒头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第三地质名山,同年又被列入省级地质自然遗迹保护区。

  馒头山为石质山,两侧山林风光旖旎,山下有一些耕地,正值秋季时节,树桠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柿子和核桃,生机盎然。馒头山山体分布有丰富的岩层产状和陈年脉络,上山的道路并不陡峭,多为缓坡,脚踩之处由岩石片和细碎屑岩覆盖,质地轻且脆薄。阳光下色彩斑驳,草木不生,岩土暴露处因铁含量高而呈现锈红色。上世纪初,美国地质学家维里士和布莱克韦尔德便对该地区进行了测绘研究,成果卓著。后因为其特殊的学术地位,让此处馒头组、济南组地质遗迹迅速受到学界关注。195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卢衍豪来到该地,重点研究了寒武纪生物地层对比、建立了标准剖面,把这里的寒武系分为金庄阶、徐毛阶、张夏阶、崮山阶、凤山阶、和长山阶。

  行至半山,从山腰向下望,山腰以下地带空间平坦、视野开阔;向上则山体突出,直指蓝天。远眺出去,京沪高铁及津浦铁路尽收眼底,远远疾驰而来的高铁动车穿梭在这片亿万年间的土地上,现代科技与远古荒蛮的野性碰撞在这一刻达到顶峰,不禁让人感慨万千又流连其中。拾阶而上,会发现一片化石保护区,这里是三叶虫化石的聚集地,若你有足够的耐心和运气,一定能在其中发现三叶虫的痕迹。三叶虫是生活在6亿年到2亿多年前的古老节肢动物,小小的三叶虫见证了这里曾是海洋深处的历史。据悉,馒头山自保护开发以来共发现了17个三叶虫化石带,其中不乏莱德利基虫、毕雷氏虫、小裂头虫等种属。除三叶虫化石外,山中脚下的岩片中更是有腕足类,软舌螺及藻类等化石分布其中。

1697182715(1)

  馒头山的最后三五十米,是攀登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此处的道路已是挂壁,攀爬时需要全神贯注,手脚并用,稍不留神,可能造成千古恨事。紧张与刺激中伴随着猎猎风声我们抵达了山头,入目所及有草甸、野花,叫得上名、叫不上名的野菜,低矮的灌木,以及一只匆匆爬过的壁虎等待着我们。置身于顶端向四下望去,感觉气象万千,真是令人心旷神怡。

  在这块平坦的山头之上有三个深坑,深坑之中流传着一个当地的神秘故事。相传很久以前在山的东侧有一处泉眼,泉水常年汩汩喷涌,清澈见底。有一年,一个从南方过来专做修补铁锅铁盆的手艺人,走到这个泉眼处坐下休息。休息完起身要走的时候,竟然发现泉水里有一层亮亮的金粒儿。他大喜过望,赶紧把包袱解开,把金粒儿捞上来放进包袱里,又因为不想被人知道害怕丢失,就将金子打造成金砖藏在馒头山顶之上。现如今,金砖早已不见,只留下两个大小相似的方形深坑待后人前来探索。

1697182719(1)

  据济南张夏-崮山华北寒武系标准剖面省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刘兆广介绍,馒头山地貌形名为“岱崮地貌”,“岱崮地貌”山是山东境内众多又特有的存在。“崮”是指山体峭壁如刀削,峰顶如平原视野开阔。只有经历剧烈的地壳运动和抬升,历经重力崩塌、无情风化、海水侵蚀后才能形成,形成时间可细数至古生代寒武纪时期。同时,让无数科研人员为之疯狂的绝妙之处还在于馒头山的“标准”,世界各国家地区寒武系地层大多存在信息不全、地层被扰乱的问题,均需找到济南张夏馒头山这个标准来对比。因此,每年都有无数地质专业的大学生和相关海内外专家造访馒头山,只为一睹它沧海桑田的容颜。这里是实地教学、科研科普的最为有利地区,是不可多得的“地学实验室”。

  当我们说,人类的历史由文字记录,那记录地球历史的文字就是岩石。岩石地层是地球演化的史书,这本厚厚的大书一页压着一页,将无数地球生物的密码书写其中,等待后世的人们前来探索。如今,限于其特殊的身份,馒头山现已划入省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平时不向社会公众和一般游客开放,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建议对于有科考和研究需求的个人及单位可以提前联系当地申请报备。

责任编辑:吴全忠
  • 免责信息:本网站没有经营性质和盈利属性。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有本网转载且涉及到版权问题的,请联系删除。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3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9523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091664 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文明办网举报电话 智慧31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7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