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下午,在湖北恩施市白果乡两河口村,一场由白果乡老年党支部书记张必斗主持的追悼会正在进行。作为白果乡老年协会的“当家人”,张必斗和协会会员们深受去世会员家属的敬重。这一温馨场景,正是白果乡创新互助养老模式的生动注脚。
张必斗主持追悼会
白果乡地处湖北恩施市西南部,山高路远、资源匮乏,是典型的偏远乡村。随着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日益凸显。退休后的张必斗回到老家两河口村,目睹这一现状,决心探索一条适合农村的互助养老之路。
今年77岁的张必斗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曾干过“赤脚医生”、民办教师、农技员等工作,在白果乡政府工作及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期间,就深受乡亲们的尊重,“斗书记”是白果乡家喻户晓的称谓。
白果乡委党校阳昌隆教学点
2008年退休回乡后,他发现村里留守老人普遍面临精神空虚、生活照料缺失等问题,便萌生出成立老年协会,开展“互助式养老”的想法。
2012年,在恩施市民政部门和白果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白果乡两河口村老年协会正式成立,2013年更名为老年服务中心。张必斗积极动员退休教师、干部和乡贤能人等18位老人,与村里30多名高龄老人结对帮扶,在生产、生活和情感上相互照应。同时,老年服务中心以小组或地理区域为单位,设立多个“老年之家”,利用闲置房屋改造活动场所,完善章程与管理制度,逐渐形成了“1+12+N” 互助养老服务体系,即1个乡老年服务中心,下设12个村老年协会、N个养老之家。目前,全乡已建成52个老年之家,发展会员376名,为3000余名老人提供服务。该中心还连续两年荣获“湖北省基层老年协会先进单位”称号。
老年服务中心—老年协会—老年之家”的蜂巢状三级互助养老网络(图源: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
在互助养老模式的推动下,白果乡各村老年协会涌现出了许多感人故事。82岁的水田坝老年协会会员姚祖林,考虑到老年人夜间出行安全,个人拿出4500元安装了45盏路灯;协会党小组成员组织会员捐款15000元和村民共同修路,改善出行条件。油竹坪老年协会86岁的退休干部、老党员周源锡,自购理发工具,每月走村串户义务为行动不便的26位残疾人、五保户上门理发,并立下“不要钱、不吃饭、不要物”的“三不要”原则,这一坚持,就是10余年。金龙坝老年协会的张信鹏、张信泉,带动捐款3万多元,推动老年之家民族文化建设,并组织老年会员与村民同办春节联欢会,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老年之家
张必斗介绍,白果乡互助养老的消息传开后,退休干部赵恩峰便自2020年起,怀揣着对乡村养老事业的热忱,毅然自费驻村,投身于白果乡的互助养老宣传工作中。5年来,他的汽车行驶里程数不断增加,油费开支累计高达3万多元。为了更生动形象地展现互助养老模式的优势与成果,赵恩峰不辞辛劳,四处奔波收集素材。他穿梭于各个村落,深入到老人家中,记录下一个个互助养老的温暖瞬间和真情故事。收集完素材后,他又自掏腰包制作宣传展板,展板内容丰富详实,涵盖了互助养老模式的具体运作方式、老人们从中获得的帮助以及乡村因之发生的积极变化等。
张必斗运用电脑制作视频
两年前,赵恩峰在得知油竹坪70多岁老人杨承忠家中没有电视,精神生活匮乏后,毫不犹豫地自费购买了一台电视机送到杨承忠家中,让老人的生活多了一份乐趣。赵恩峰还心系老年协会的会员,考虑到很多老年人去世后没有一张照片,他便主动上门免费为135名老年会员照相并精心装裱送给会员,让老人们在留下回忆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温暖。
荣誉证书
白果乡政府驻村干部廖航宇介绍,除了生产生活互助和情感关怀,白果乡还积极探索经济互助,发展 “银发经济”。当地素有养蜂传统,蜜源丰富,老年服务中心带领各村老年协会成员进军中蜂产业,开发蜂花粉、蜂胶等药食同源产品。
今年2月12日,多家协会召开研讨会,探索中蜂产业与互助养老协同发展模式,恩施州民族民间医药开发研究协会等机构为当地老年人免费看诊,普及中医蜂疗养生知识。部分老人通过养蜂和蜂疗实现了增收和健康改善,去年就有两位老人因养蜂增收3万元。
张必斗探索的乡、村、组三级互助养老体系,“一二三四五”互助养老模式在恩施州得到推广,他本人也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全省优秀共产党员”“湖北省先进老年协会会长”“荆楚楷模”等多项荣誉。如今,白果乡的互助养老模式正不断完善,为农村留守老人的幸福晚年保驾护航,成为乡村振兴中一道温暖而亮丽的风景线,廖航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