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
  • 发布时间:2024-09-14 10:32:53
  • 来源: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重庆理工大学分中心
  • 作者:李超
  • 中广网移动端
  • 分享到
  • 回到顶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这标志着我国对外传播战略的进一步深化与升级。在全球化与信息化迅速发展的当下,国际传播已成为国家治理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地传递中国声音,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提升国际话语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舆论环境,我们必须顺应时代发展,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传播体系,以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多渠道拓展:拓宽国际传播的边界。一是媒体矩阵的构建。在数字化时代,构建多渠道传播体系的首要任务是搭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新媒体矩阵。这要求主流媒体不仅要拥有官方网站、移动应用等自有平台,还要积极入驻国际知名的社交媒体平台,如Facebook、Twitter、Instagram以及TikTok等,通过这些平台直接向全球用户推送信息。同时,加强与海外华文媒体、当地主流媒体的合作,实现内容的互推互转,拓宽传播渠道,增强传播效果。二是内容生产的多样化。多渠道传播意味着内容的多样化与差异化。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兴趣点和接受习惯,制作多语种、多形态、多风格的内容产品。例如,为年轻受众制作轻松幽默的短视频、动画,为专业人士提供深度分析的长文、报告,为普通民众提供贴近生活的民生故事、文化介绍等。通过丰富多样的内容形式,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提升国际传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技术创新的引领。技术创新是推动多渠道传播格局构建的重要动力。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受众行为进行精准分析,实现内容的个性化推荐和定制化服务。同时,探索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前沿技术在国际传播中的应用,为受众提供更加沉浸式的体验,增强传播效果。此外,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传播效率,降低传播成本,为多渠道传播格局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立体式构建:提升国际传播的综合效能。一是官方与民间协同发力。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的构建需要官方与民间的协同努力。官方媒体应发挥引领作用,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外交政策、文化成果等核心议题进行权威发布和深度解读。同时,鼓励民间力量参与国际传播,如非政府组织、企业、文化机构、普通民众等,通过他们的视角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官方与民间的协同发力,可以形成上下联动、内外呼应的传播态势,提升国际传播的综合效能。二是硬实力与软实力并重。在立体式对外传播中,既要展示中国的硬实力成就,如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显著成果;也要注重软实力的传播,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精神层面的内容。通过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并重传播,可以全方位展现中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形象,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和认同。三是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也是国际传播的重要内容。在立体式对外传播中,应注重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的举办,推动中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舞台;同时,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国际贸易、投资、旅游等领域,实现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这种深度融合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还能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改革创新:激发国际传播的内生动力。一是传播机制的优化。优化传播机制是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信息采编、审核、发布等环节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确保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国际传播机构的交流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手段,提升我国国际传播的专业化水平。此外,还要建立健全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受众需求和反馈意见,不断优化传播策略和内容形式。二是人才队伍的建设。人才是国际传播事业发展的关键。要加快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国际传播人才。这包括加强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建设和改革,培养具有国际传播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同时,吸引和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加入我国国际传播事业中来,为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三是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提升国际话语权是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的重要目标之一。要积极参与国际舆论场的竞争与合作,加强与国际媒体和舆论机构的交流对话,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同时,要勇于发声、善于发声,针对国际热点问题和涉华议题及时发声、主动回应,展现中国立场和态度;还要加强与国际智库、学术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提升我国在国际舆论场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通过这些努力,逐步构建起以我国为主导的国际传播新秩序和话语权体系。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创新路径研究”(课题批准号:CQGJ23077C)、重庆理工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批准号:2023YB126)、重庆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课题批准号:2023ZD05)、重庆理工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课题(课题批准号:2023DJ307)、重庆理工大学“一对一”结对共建课程思政专项(课题批准号:2023YDY15)、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项目(编号:gzljg2023203)、重庆理工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课题重大项目(编号:2022DJ102)、重庆理工大学重大教学改革培育项目(编号:ZDJG16)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重庆理工大学分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唐来祥
  • 免责信息:本网站没有经营性质和盈利属性。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有本网转载且涉及到版权问题的,请联系删除。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3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9523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091664 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文明办网举报电话 智慧31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7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