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投入,山东位居全国第五
  • 发布时间:2022-09-05 09:11:00
  • 来源:中广网
  • 中广网移动端
  • 分享到
  • 回到顶部

  近日,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发布《202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分地区看,2021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超过千亿元的省(市)有11个,分别为广东(4002.2亿元)、江苏(3438.6亿元)、北京(2629.3亿元)、浙江(2157.7亿元)、山东(1944.7亿元)、上海(1819.8亿元)、四川(1214.5亿元)、湖北(1160.2亿元)、湖南(1028.9亿元)、河南(1018.8亿元)和安徽(1006.1亿元)。

  研究与试验发展(R&D)指为增加知识存量(也包括有关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以及设计已有知识的新应用而进行的创造性、系统性工作,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种类型。国际上通常采用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指标,反映一国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统计范围为全社会有R&D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具体包括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以及R&D活动相对密集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的企事业单位等。

  《202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主要内容如下:

  2021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国家财政科技支出稳步增加,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强度持续提升,基础研究占比明显提高。

  一、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情况

  2021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27956.3亿元,比上年增加3563.2亿元,增长14.6%,增速比上年加快4.4个百分点;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44%,比上年提高0.03个百分点。按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为48.9万元,比上年增加2.3万元。

  分活动类型看,全国基础研究经费1817.0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应用研究经费3145.4亿元,增长14.1%;试验发展经费22995.9亿元,增长14.0%。基础研究经费所占比重为6.50%,比上年大幅提升0.49个百分点;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11.3%和82.3%。

  分活动主体看,各类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21504.1亿元,比上年增长15.2%;政府属研究机构经费3717.9亿元,增长9.1%;高等学校经费2180.5亿元,增长15.8%。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76.9%、13.3%和7.8%。

  分产业部门看,高技术制造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5684.6亿元,投入强度(与营业收入之比)为2.71%,比上年提高0.05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超过千亿元的行业大类有5个,这5个行业的经费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比重为51.2%。

  分地区看,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超过千亿元的省(市)有11个,分别为广东(4002.2亿元)、江苏(3438.6亿元)、北京(2629.3亿元)、浙江(2157.7亿元)、山东(1944.7亿元)、上海(1819.8亿元)、四川(1214.5亿元)、湖北(1160.2亿元)、湖南(1028.9亿元)、河南(1018.8亿元)和安徽(1006.1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市)有6个,分别为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和浙江。

  2021年各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情况

  二、财政科学技术支出情况

  2021年,国家财政科学技术支出10766.7亿元,比上年增加671.7亿元,增长6.7%。其中,中央财政科学技术支出3794.9亿元,占全国财政科学技术支出的比重为35.2%;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6971.8亿元,占比为64.8%。

  (来源:国家统计局、山东发布)

责任编辑:吴全忠
  • 免责信息:本网站没有经营性质和盈利属性。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有本网转载且涉及到版权问题的,请联系删除。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3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9523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091664 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文明办网举报电话 智慧31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7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