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耄耋老中医五十载“本草”与“乡愁”
  • 发布时间:2025-04-28 11:34:34
  • 来源:中广网
  • 作者:童秀清 佘高慧
  • 中广网移动端
  • 分享到
  • 回到顶部

         仲春,三岔镇茴坝村龙王淌组,150多亩枇杷林缀满簇簇白花,蜂蝶翩跹织出一幅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这个枝还可以,花也不错。”晨雾刚刚散去,81岁的江灿银已经在落龙公路上“巡诊”起来,不时凑到路旁的枇杷树,手指拂过枝头,如老中医把脉般精准,这遍野的枇杷是他的“心头肉”。

         30年医者仁心,20年移动诊所,5年凿路破困,5年产业守望,江灿银经历并见证了龙王淌从“偏远穷”到“白富美”的蝶变,也践行着他医者仁心的誓言。

        求知笃学:风雨途中墨韵萦

江灿银出诊路上

         在江灿银家里,有一个书房,不宽的屋子摆了张床,临窗是一个书桌,房间的一面墙做了书架,上面满满的书,有小说、医术、动物养殖、植物栽培……

         江灿银的求知之路始于私塾,6岁的他和10多个小伙伴共同学习国语和算术。私塾先生的竹根教鞭,虽让他畏惧,却也鞭策着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年后,私塾被国家设立的新式学校替代,1959年,江灿银小学六年级,就读的河湾小学停课,他不得不结束学业。

江灿银在书房学习

         “我不甘心,下定决心通过读书增加知识、改变庸俗。”学业虽然告停,江灿银求知的道路才刚刚开始。他随爷爷奶奶耕耘田亩,跟老中医研习医术,绞尽脑汁延续自己的求知之旅。

         “主要方式就是读书,借书、买书。”那一段时间,江灿银尽全力充实着自己,他坦言,面对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必须借助白话文译本和连环画来辅助理解。

         磕磕绊绊中,他遨游于《三国演义》《西游记》的壮阔世界,品味《唐诗宋词》《毛泽东诗词》的韵味悠长,感悟李白、杜甫的诗意人生,探寻李时珍、张仲景的医学奥秘。

         1981年,江灿银考取湖北中医院四年制函授班,成为第一批在村卫生室工作的大学生。

         内外妇儿一把抓,白天黑夜连轴转。有病就喊,随喊随到。繁忙的工作中,江灿银没有放弃学医和写作。

         烈日炎炎,黄土飞扬,江灿银犹如一块干渴的海绵,贪婪地吸收着大地的智慧;在诗词的海洋、名人的篇章中,他满怀敬意,孜孜不倦地探索着知识的宝藏。

         “名人名篇对我人生影响很大,读了一些书后,我就想着写点自己的东西。”那些年,江灿银笔耕不辍,将创作的诗词、小说等作品满怀期待地寄往各个编辑部。

         “要么杳无音信,要么退回,好的是有些编辑给我回了信。”江灿银笑着说,尽管他的作品尚未发表,但编辑的宝贵建议及寄来的诗词格律等资料对他来说,却是无价之宝。

         1994年,他的中篇小说《卖柴郎圆梦当驸马》发表在《民间故事》第四期,之后又陆续在《文学故事报》《诗刊》《对联》等报纸杂志上发表多篇作品。

          “挖掘中药草宝库,不能让民间一些行之有效的偏方失传。”2016年,江灿银开始编写恩施《民间偏方集》,一年多时间,三易其稿后于2018年出版发行。

         该书汇集了恩施土家、苗家上千种民间单方、验方、秘方,涵盖了内科、外科、儿科等领域,并融合了疑难杂症治疗、意外抢救措施、针灸推拿技法及动物咬伤急救方法。

         “著述非为名与利,枫林老树泛秋红。”在江灿银心中,这是他最好的作品。他说,这是责任,也是一件好事。

江灿银在田间查看枇杷长势

         仁心济世:阡陌穿行护健康

         在江灿银的书房门边,最顺手的地方挂着一个保健箱,陈旧而又干净,里面放着听诊器、血压计等常用医疗设备。这个保健箱陪伴了他20年7300多个日夜,是周边村民家门口的“移动药箱”。

         2004年,江灿银退休了,带着半辈子的行医经验留在故土。

         “我还是您当时几巴掌拍活的呢。”村民鲁世雄讲起他出生时江医生救他的场景,就哈哈大笑。

         “拍了几下,小家伙仍无反应,我心急如焚。”44年前,鲁世雄刚出生就窒息了,脸憋得青紫,江灿银抓起他就拍,没有效果,“立马进行人工呼吸,几次后,他哇的一声叫,我的心才放下。”

         像这样的事,江灿银经历了很多。

         “当年背着竹篓爬悬崖采药的孩子,终究还是要回到山坳里。”江灿银深情地说,这里是他的根,他要继续为这片土地和村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开展常规体检,教授保健知识,诊断小痛小病。在这深山的褶皱里,江灿银用他那坚实的脚步,绘出了一道道通往村民心中的“移动诊室”。凭借高超的医术,白杨坪镇、崔家坝镇、沙地乡的很多疑难杂症患者也慕名而来。

         他说,人家是因为信任你才来找你,因此你必须做到有求必应,随叫随到。

江灿银为村民看诊

         村民说,江医生信得过!

         这个信得过经受了半个世纪的考验。

         50年,半个世纪,江灿银治疗好的病人,出过多少次诊,没有统计。20年来,退休后的江医生没有收过一分诊费,村民记得清清楚楚。

         “月有薪金,吃穿不愁。”江灿银在《我和我的家史》一书中写道,国家给我发的有钱,哪个要你的钱呢。

         仁爱为灯, 道德为路。汾水村的江灿平双目失明,2001年的那场春雨将他的房屋吞噬了一半。得知此事,江灿银代笔撰写了十多封求助信,四处奔走,向相关部门发出呼救,最终筹集到了救助金让他有了新住房。2019年,市残联把他送去学习盲人按摩,成了一名自食其力的按摩医生。

         在江灿银心中,只要能帮到别人的就一定要帮到。他始终相信,好心人有好报。

         他会悄悄寻觅一位善良之人,将那些被遗弃的小狗轻轻放入其背篓,希望它们能在新家找到温暖。他还会驱车数日,不辞辛劳地将那些失去主人的猫狗,一一送到渴望陪伴的家庭,给予它们新的归宿。他还会为了不让几户共养的老牛被送往屠宰场,宁愿花8000元买下这耕了10多年田的老牛,一直喂养着……

         心存仁爱,其魂亦伟也。

         愚公之志:钢钎凿出致富路

         路,路,路。江灿银几度发起修路号召,龙王淌村民日思夜想的都是路。

         难,难,难。1978年每户集资50元修,只开挖了10多米远不得不停工。

         肥料和日用生活品进不来,自家产的农副产品出不去,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是龙王淌组连接外界的唯一纽带。

        “养几头猪是唯一收入了,养大了慢慢赶到镇上去卖。”江灿银谈及修路,眼中满是辛酸泪。村民周金友就曾遭遇不幸,两头猪在运往镇上的路上死了,一年的辛苦收入就此化为乌有。

         “只要领导同意修,资金我们一起想办法。”1997年4月20日,江灿银又找到当时的茴坝村党支部书记周金必商量修路的事,拍着胸脯下了决心。

         说干就干,江灿银率先出资1000元做差旅生活费。

         钱从哪里来?去“讨”。大半年下来,江灿银和村里的干部一道,跑遍了恩施市各个单位,争取到十万元的支持,各家各户又凑了2万多。1997年11月,龙王淌公路工地上,响起了第一炮。

         悬崖峭壁,爬坡上山,旁观者说修通这条路是痴心妄想、水中捞月。

         披星戴月,苦战寒暑,老百姓说砸锅卖铁、愚公移山也要修通这路。

         全长4.8公里,21户农户,用时4年半,召开大小群众会100多场,2001年,落龙公路通车,江灿银默默写下一个处方:“诊断:闭塞症;药方:志气三钱,坚持一两,团结五两,水煎服。”

         典礼大会上,江灿银以“敢悬崖修路,堪称壮士;为后人造福,乃是功臣”一联送给所有参与修路的村民。

         他逢人就讲村民战天斗地的精神,讲胡道兴跑遍亲戚也要凑点修路钱;讲年逾古稀的胡成香待在工地常年不下岗;讲身患重病的熊传习要外孙杨合艳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分钱不赚也要把路修完;讲以陈伦和为班长的堡坎施工班,硬是完成了几十米高堡坎这个关键工程,确保公路顺利通车……

         4年多的时间,他大半时间在工地,村民闹矛盾罢工他一人在工地搬石头,妻子周梅支带着自家的粮食到工地给工人做饭……

         这些,他不讲,他把胡成香的“图给子孙造福呗”这句话默默记在心里,也镌刻在村民的心里。

         他继续想着,要把这条路变得更宽、更好、更美。在他的建议下,经镇党委、政府、“尖刀班”的努力和多方协调,2018年,4.1公里的循环公路建成,沿线三个小组的90户村民彻底告别“行路难”。2019年,又在公路两旁栽植桂花树250余棵。      “阵阵秋风扑面来,游人一路赏花开。龙王淌上桂千树,尽是扶贫干部栽。”江灿银欣然题诗。

        把脉乡村:振兴路上守乡愁

        “最近要抓紧时间施肥,过段时间就要套袋了。”3月24日,茴坝村召开清洁家园、乡村振兴群众会,江灿银在会上给大家进行枇杷管理的技术指导。

         对于江灿银而言,龙王淌那150多亩郁郁葱葱的枇杷树,不仅仅是果树,更是承载着乡愁与记忆的根。“越来越多的人走了,我们总要留点什么在这里,不能让这个地方荒废了。”

         路通天地阔,业兴百姓富。2017年,恩施市公安局交警大队扶贫工作队决定将“白玉”和“大五星”两个品种的枇杷引进到茴坝村,并带来了枇杷投资商。

         龙王淌的村民们,毅然决定率先试种150亩枇杷。尽管江灿银心中也充满疑虑,但他明白,唯有通过产业发展,才能让村民们的钱袋子真正鼓起来。

         然而,好景不长,投资商突然撤资,给村庄和村民们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信心瞬间跌落谷底。

硬化后的公路

         “几年才挂果?”“只晓得种包谷,这个也不会搞啊。”“能不能成哦,水果保鲜期短,卖不掉的果子只有丢啊。”大家又一次聚到江灿银家里,围着他争得面红耳赤,吵着要把树挖了。

         “这个时候不能急,先让他们冷静,再分开做工作。”江灿银从弟弟江灿宣家开始,挨家挨户分析,“你光卖苞谷、卖猪能致富?枇杷收入高,一年抵你几年的收入。”

         孙学清10亩,江灿宣8亩……一家家走,一户户访,一个个谈。大家的枇杷树栽下后,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江灿银也忙了起来,专门买来了枇杷种植管理的书,没日没夜地学起来,为村民进行枇杷施肥、套袋、剪枝等关键环节技术指导。有了科学的管理手册,茴坝的枇杷品质渐好。3年时间里,村里枇杷产业逐渐发展至2400多亩。

         “回来吧,回到嘎嘎屋里吃枇杷!”2023年5月31日,茴坝枇杷节开园活动成功举办。

         江灿银赤脚攀上枇杷树采摘果实,身姿依然矫健,丝毫看不出他已年近八旬。他的家门口,百余名游客大声喊着“摘枇杷了!”

         在浓浓的乡愁里,游客沉浸式忆儿时、感恩父母、传承家风。在一声声“嘎嘎”中,村民的枇杷找到了“婆家”,有了市场。村民吃下了“定心丸”,信心满满。

         这一年,江灿银的枇杷卖了2万多元,茴坝村的村民增加收入300多万元。

         2023年,乡贤胡云、胡代双回乡成立枇杷合作社,龙王淌组的村民们,凭借着资金和枇杷树等入股分红,同时在枇杷园中务工领取工资,转型成为新型农民,生活如同枇杷,愈发甘甜。

         今年,江灿银已经81岁了。考虑到安全因素,大家已经不让他到枇杷园里忙了,出门看病的次数也少了很多。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继续为大家服好务。”江灿银说,他闲不下来,只要还能动,就不能停下。

         临近中午,阳光下,村民仍在枇杷园里忙碌。“抓紧施肥,马上就要套袋了。”江灿银“巡诊”完枇杷园准备回家了,他大声吆喝着。

         这个被峭壁紧紧环抱的山村,宛如一幅挥毫泼墨的壮丽画卷,正缓缓展开新时代的振兴篇章。

责任编辑:姚祯发
  • 免责信息:本网站没有经营性质和盈利属性。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有本网转载且涉及到版权问题的,请联系删除。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3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9523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091664 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文明办网举报电话 智慧31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7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