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渝康家园,重庆两江新区翠云街道。
图为渝康家园。
春天
在花圃区开启绿色“农疗”
用心栽下喜欢的农作物
夏天
来“治愈系餐厅”当一回老板
分享售卖拿手美食
秋天
迈出家门参与文化活动
认识自己也扩大“朋友圈”
冬天
走进直播间变身“带货达人”
为乡村振兴助力……
在过去的两年多里,位于重庆两江新区翠云街道的渝康家园,成为辖区精神障碍患者和居民进行休闲放松、康复训练、职场体验的好去处。
图为民政部副部长詹成付调研渝康家园。图源:重庆民政
“要高度关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特别是农村地区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服务工作,关口前移,注重观察,分析病因,细化分类,抓好前期预防,提供个性服务;要提供温馨服务,倡导人文关怀,分类实施救助帮扶和关爱服务,逐步减少精神障碍患者群体数量,增强其生活能力,促进早日回归社会。”2023年11月6日,民政部副部长詹成付在翠云街道渝康家园调研时强调。
一直以来,翠云街道高度重视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以渝康家园项目为抓手,打造集医疗康复服务、社区支持服务、就业指导服务于一体的社区康复服务模式,帮助精神障碍患者走出家门、融入社区、回归社会,治愈了他们的一年四季。
缘起:
“从0到1”的突破
“小玲(化名)最近感觉怎么样?”2021年8月,渝康家园负责人罗玉华与社工在入户走访中,敲开了小玲的家门,热情地与她扯起家常,详细询问其生活状态。
图为渝康家园团队开展入户调研。渝康家园 供图
“小玲的病名为‘网购过程成瘾’,是一种自制力失控且伴有抑郁症发作的常见精神障碍。”罗玉华介绍,在第一轮入户走访中,团队摸排了翠云辖区201名精神障碍患者,“小玲是第一位服务对象,我们通过基本信息收集、需求调研、心理量表测试,为她建立了康复服务手册。”
图为服务对象在渝康家园接受治疗。
如何为小玲等群体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关爱服务?
作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试点,翠云街道在翠渝路社区建成首个服务阵地——渝康家园,并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第三方专业社工组织,提供筛查诊断、知识普及、艺术疗愈、心理康复、职业康复、构建支持网络体系等服务。
图为渝康家园一角。
在渝康家园团队数次上门沟通、提供服务后,小玲接受了为她制定的个性化康复计划。
“除情绪疏导、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常规服务外,我们还积极与小玲家人建立信任关系,共同帮助她重建生活规律、找准自我价值。”罗玉华说,经过半年时间,团队帮助小玲完成了康复计划,同时通过整合街道、社区等就业资源,助力小玲重返工作岗位。
如今
已有134名精神障碍患者
在渝康家园接受社区康复服务
辖区患者病情复发率、致残率显著降低
自理率、就业率不断提高
升级:个案化的精准服务
走进渝康家园,绿黄搭配的空间给人一种随心安适的生活氛围,认知测试、康复训练、心理咨询、身心减压等功能区一应俱全,“梵高治愈系餐厅”“爱心益购直播间”等特色区别具一格,繁茂的花卉绿植点缀其间,为冬日增添一抹生机。
图为渝康家园一角。
在这里,小梅(化名)爱上了农疗活动,承包了照顾豆芽的“任务”。浇水、清洗沙子、填写《豆芽日记》,小梅认真观察豆芽生长情况并记录自己的情绪变化。社工则对小梅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其在参与植物培育过程中发现自我价值。
彬彬(化名)当上了家园的“志愿小组长”,配合社工组织开展日常康复训练和文化活动。彬彬说:“在提供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体现价值,还可以通过与他人沟通交流来提升语言表达,实现‘助人自助’。”
图为服务对象在渝康家园参加手工活动。
图为渝康家园开展重阳节活动。
翠云街道党工委书记石卫国说:“自2021年以来,渝康家园围绕提高精神障碍患者生活自理、社会适应、职业恢复等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疏导、生活技能训练、社会功能康复、入户探访问诊等20余项服务。同时,街道充分链接资源,促进社区康复服务与医疗救治、社会救助、长期照料、就业服务有效衔接。”
“两年来,辖区服务对象们在生活作息、卫生习惯、身体机能、社交能力、动作协调性以及职业技能适应性等各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探索:构建支持网络体系
2023年3月,渝康家园推出“梵高治愈系餐厅”项目,从服务对象中挖掘美食“达人”,以提供半庇护性就业岗位的方式邀请他们“入驻”,鼓励其发挥一技之长更好实现自我价值,构建起全面康复的服务网络。
图为“梵高治愈系餐厅”备餐区。
“我擅长做豆花饭,看到大家喜欢吃,我非常有成就感!”59岁的梁云(化名)是“梵高治愈系餐厅”的豆花饭老板,数年前,遭受丧子打击的他患上精神疾病,被认定为精神三级残疾。
“什么,我还能当老板?”收到渝康家园的邀约,梁云有些不敢相信。在妻子和社工的鼓励下,他选择了勇敢尝试。从黄豆、干海椒等食材选择,到研磨、过滤等制作流程,梁云始终一丝不苟。
图为居民在“梵高治愈系餐厅”就餐。渝康家园 供图
“梁叔叔的豆花在家园非常受欢迎,附近的居民可喜欢了,有的还专门坐公交车来吃!”罗玉华补充道,豆花饭售价6元一份,凉面、抄手、饺子等售价也都低于市场价,“我们免费提供场地、工具和米面粮油等食材,售出商品的收益均归服务对象所有。”
图为服务对象在渝康家园体验蛋糕制作。
前不久,渝康家园又创新推出了“爱心益购直播间”项目,通过链接重庆市乡村振兴服务协会等资源,在家园搭建线上线下代销平台,为服务对象提供主播、导购等工作岗位。图为“爱心益购直播间”。
22岁的方圆(化名)负责直播间的团购工作,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团长”。他告诉小编,除了代销农村土特产,直播间还会展示服务对象的手工艺品,“虽然观看人数少、交易量也不多,但这里就像是我们与外界交流的缓冲带,帮助我们更好融入社会。”
像梁云、方圆一样
通过渝康家园提供的
半庇护性就业岗位
促进生活自理能力
和社会适应能力恢复的例子还有不少
渝康家园也见证了
越来越多精神障碍患者的
康复和改变
图为渝康家园花圃区一片生机勃勃。
“2024年,渝康家园项目将进入全新阶段,着力探索虚拟数字技术与社区康复、心理康复等服务内容的深度融合,努力朝着两江新区数字全息智慧康复服务目标迈进。”罗玉华说。
“最近我们在策划一场新年集市活动,让服务对象与周边居民们一起热闹迎新年!”1月17日,小编在渝康家园看到,社工带领服务对象们正在筹备新年活动。装饰活动现场、排练文艺节目、准备表演道具……大家其乐融融,空气里满是幸福温暖的味道。
摄影(除标注外):谭超平 殷缘
编辑:谭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