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区域协调发展迈向更高质量
  • 发布时间:2022-05-15 20:26:00
  • 来源:大众日报
  • 中广网移动端
  • 分享到
  • 回到顶部

  三大经济圈基础设施加快联通,鲁南高铁、济泰高速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建成通车;规划设立烟台黄渤海新区、临沂沂河新区、德州天衢新区、菏泽鲁西新区,并出台高含金量的支持政策,奋力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区;持续推进突破菏泽鲁西崛起,近130项支持政策全部落地……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区域协调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山东把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八大发展战略之一,做好培强、联动、补短板三篇文章,加快构建“一群两心三圈”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一幅区域协调发展的画卷在齐鲁大地绽放新的精彩。

  组织中科(济南)科创城产业投资母基金发行研讨会,联合聊城、潍坊、日照等市进行线上项目路演……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山东中科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张佐军过得很充实。

  自中心2019年12月启动运营以来,张佐军和他的团队几乎天天忙着对接项目。中科院大气所碳中和研究院、中科院广化所北方基地、高端装备及精密仪器制造基地等50余个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济南,开花结果。“依托济南,很多科技项目将向整个山东半岛辐射。”张佐军介绍,盐碱地改造、源网荷储一体化等项目今年将在山东布局。

  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至关重要。山东坚持中心引领,不断增强济南、青岛两大中心城市发展能级,2021年,济青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568.7亿元,占全省30.77%,较2017年提高4.44个百分点。

  城市群是由大中小城市构成的生态系统。山东坚持扩权强县,50个重点事权综合改革试点县在项目投资、自然资源开发等5个领域,与14个省有关部门实现直通,推出市县同权事项3460项,对全省118个县级单位开展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差异化评价,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化城乡联动,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109个,建立信贷支持县城补短板强弱项项目清单,支撑县城补短板强弱项。

  “构建‘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发展新格局,要突出城市群的协同创新发展,打通城市群与周边重要发展区域的联通和融合,吸引要素集聚,增强山东半岛城市群综合竞争力。”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山东大学教授余东华认为。

  5月7日,位于莱西经济开发区的中科曙光节能液冷产业创新基地项目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该项目总投资7.6亿元,主要进行超算液冷设备的研发生产。作为该项目的配套,冷却液生产项目正计划以“飞地”方式落户莱阳经济开发区化工产业园。

  “冷却液属于化工项目,莱西经济开发区不能落地,而邻近的莱阳经济开发区有化工产业园,项目可以落地。多亏了胶东经济圈一体化,让项目发展有了‘最优解’。”莱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招商促进部副部长纪聪聪介绍。

  莱西经济开发区和莱阳经济开发区只有一路之隔,产业链相互衔接配套,但因为分属青岛和烟台两市,过去双方几乎没有合作。胶东经济圈一体化打破了这种局面,莱西莱阳一体化发展先行区作为全省首个区域一体化发展先行区获批建设,突破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利益分配机制,有力促进了两地产业融合发展。

  山东高水平谋划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出台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实施方案,印发实施三大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指导意见、“十四五”规划、专项规划,构建“1+3+3+N”区域政策体系。在高效的政策体系推进下,一体化发展不断走向深入。

  5月8日,在菏泽现代医药港近岸蛋白年产50亿人份疫苗用蛋白酶项目生产车间里,身穿洁净服的工人们正紧张忙碌着。近岸蛋白是生物医药产业链顶端项目,菏泽现代医药港通过产业基金跟投了这个项目成为股东之一,同时以现代医药港良好的基础设施、配套条件,成功吸引项目落地菏泽。

  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山东加快补齐区域经济短板。近年来,菏泽生物医药产业裂变式增长,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呼之欲出。2018年9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突破菏泽、鲁西崛起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菏泽加快转型升级,培育现代特色产业集群,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支持设立天使创业基金。近岸蛋白以及奕谱生物、花沐医疗三个高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均是菏泽现代医药港通过基金运作引进落地的。2021年,菏泽地区生产总值3976.7亿元,排名全省第8位,较2017年提升5个位次,实现了由“全省垫底”到“跻身中游”的历史性跨越。

  我省还印发沂蒙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实施方案,25项举措助力革命老区发展。临沂入选首批23个国家物流枢纽,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达到5465.5亿元。


  □ 本报记者 王建 王健 王兆锋

责任编辑:王洋
  • 免责信息:本网站没有经营性质和盈利属性。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有本网转载且涉及到版权问题的,请联系删除。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3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9523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091664 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文明办网举报电话 智慧31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7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