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继续采取“现场听”和“实地看”相结合的形式,在烟台黄渤海新区举行“走在前、开新局”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烟台黄渤海新区专场——科技引领走在前、创新驱动开新局。会前,播放了烟台黄渤海新区城市宣传片。烟台开发区工委副书记、管委副主任刘建民介绍了烟台黄渤海新区科技创新有关情况,烟台开发区工委委员、经发科创局局长姚光磊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现场
黄渤海新区是一座流淌着创新基因的新城区,近年,黄渤海新区深入贯彻落实全省“三个十大”行动计划和市委“1+233”工作体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阔步走上以创新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01、高层次创新格局加快构建
系统谋划“两区两廊”重大创新板块,精准配置“政产学研金服用”要素资源。
八角湾中央创新区。烟台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院(一期)、八角湾国际会展中心、国际科创中心(一期)等5个项目建成,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烟台大学开发区科教园区等18个项目在建,总建筑面积330万平方米的大开发大建设框架全面拉开。
黄石湾海洋经济区。海头科创中心主体工程加快推进,“蓝鲲号”项目首期20亿元资本金全部到位,风电安装船开工建造。经海渔业投用7座深远海智能养殖网箱,完成深远海养殖技术验证,首批量产出鱼60吨。
环磁山国际科研走廊。创新园圃5栋中试车间封顶、6栋综合研发楼加紧施工。已集聚万华化学全球研发中心、现代汽车(中国)研发中心、张裕国家级葡萄酒研发中心、冰轮山大氢能技术研究院、业达智谷等100余个平台载体。
环东岛国际科教走廊。由一所研究生院、两所本科院校、两所专科院校以及多个科创平台构成的“1+2+2+N”科教协同创新体系日渐清晰。
02、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
45家高端研发机构人才聚集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更加凸显。
省实验室建设进度全省最快。一期15栋单体全部封顶,创新团队达到11个,5个研究中心、3个公共研发平台全面启动,引进院士6名,研发人员达到100余人,开展科技项目50余项,服务全市企业100余家。
高端科研机构成效显著。北师大分子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建成国内领先、全省唯一的“光提取分子材料基因组数据库”。西安交通大学微纳传感技术研究院建成传感器封装测试服务平台,引进21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烟台)建设膜应用与工程研究、光电显示材料研发测试等3个公共技术平台,累计实施创新项目19个。
孵化体系建设持续突破。开创互联网产业孵化园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W COFFICE烟台业达空间、绿丞先进结构材料专业众创空间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上海、大湾区离岸孵化基地区域显示度日益增强,落户区内高成长性科技企业30余个。
03、高技术创新企业加快培育
现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912家,高新技术企业392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1户,省级独角兽、瞪羚、专精特新企业183户,上市公司11家。区域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实现历史性突破,近两年获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4个,是历年总和的8倍。规上企业研发投入突破70亿元。目前,已形成九成以上研发机构设在企业,九成以上科研经费来自企业,九成以上科技成果来自产学研结合的“三个九”协同融合科技创新格局。
发布会现场
04、高水平创新成果加快涌现
实施重大技术攻关项目,近三年获批市级以上科技项目133个。“万华化学突破高端聚氨酯原料ADI全产业链国际技术封锁”“荣昌生物全球首个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创新双靶生物制剂研制成功”两项成果入选山东省“十大科技成果”。万华化学连续三年获省科学进步一等奖,正海生物等9家企业获省科学进步三等奖。荣昌生物2021年获批上市全省仅有两款国家一类生物新药,泰它西普是全球首个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双靶标生物新药,维迪西妥单抗是国内首个自主研发上市的ADC新药。荣昌生物与西雅图基因签署全球独家许可协议,资金高达26亿美元,刷新了中国制药企业单品种海外授权交易的最高纪录。
05、高层次创新人才加快聚集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区战略,国家级、省级高层次人才数量占全市1/3,初步形成人才集聚和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互促融合的生动局面。全区人才资源总量突破20万人,拥有合作院士23人,累计引进培育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入选者130余人、省“泰山系列”人才80余人、市“双百计划”人才近百人,高端人才密度位居全省前列。出台集聚青年人才来区就业创业“十条措施”,加快崛起青年发展友好型园区。今年以来,中国·烟台第四届微纳传感技术与智能制造院士论坛暨2022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2022医药创新与发展国际会议、2022第四届“新动能”产才交流大会、第三届太空与海洋创新发展高峰论坛等10余场高级别科技产才交流会议在此相继召开,一批又一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纷至沓来。
发布会现场
下步,烟台黄渤海新区将始终坚持科技创新核心地位,以科创平台“六大体系”为抓手,加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联合创新,突破一批重大创新平台、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一批领军型科技企业,以更大力度推动“六种能力”全面提升,加快建设区域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1、打造高水平省实验室,全面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按照国际一流、国内领先标准全力打造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瞄准轻量化结构金属材料、功能新材料与表面工程技术等五大领域开展关键技术研发,攻克产业“卡脖子”难题,力争年内自主开展重点科研项目30项以上,解决行业关键科学难题5项以上,在省实验室建设中走在前列。
2、打造世界级创新湾区,全面提升创新引擎带动能力。
持续推进八角湾中央创新区建设,年内八角湾创新科技职业学院、产业文化中心、国际科创中心(二期)、八角河公园等5个项目竣工,烟台大学开发区科教园区、山建大产学研基地等13个项目建设达到进度要求。持续推进环磁山国际科研走廊建设,开展“智汇磁山”双招双引,加快总部研发基地、新型研发机构等各类创新载体布局,年内创新园圃完成主体施工60%,引建“轻重稀土研发中心”等研发中心、总部基地2-4家。持续推进黄石湾海洋经济区建设,聚焦打造全国首家以蓝色种业为特色、以海洋科创为引擎、以海洋新兴产业为方向的高能级现代海洋科创湾区,年内海头科创中心封顶,经海渔业陆海接力创新中心开工,山东港口技师学院签约落地,引进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黄渤海分库、水产分子育种中心,加速打造经略海洋样板。
3、打造阶梯式培育体系,全面提升科技企业成长能力。
实施科技招商联合工程,依托空天海战略装备智造城等重大板块,加快储备高新技术企业种子资源,年内新落户科技项目200个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0家。实施企业研发能力提升工程,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50%以上、研发投入占比达到3.5%。实施中小企业创新产品推广工程,在全省率先推广科技中小企业产品“首购”政策,助力中小企业开拓市场、做大做强。
记者实地参访华为(烟台)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4、打造高效能科创平台,全面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
围绕产业需求和关键共性技术,做实做强45家高端研发机构,通过联合攻关、成果转化,加快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烟台)5年将带动社会投资50亿元、转移转化科技成果500项。烟台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院聚焦“大海工”定位,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年内培养企业定制化人才150人以上,与100余家企业建立合作,帮助解决20余项“卡脖子”问题。加速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引进,紧密对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科研院所,年内引建高端研发机构3-5家。
5、打造多元式孵化体系,全面提升“双创”加速能力。
域外做实离岸孵化。上海基地二期投用,国工智能等首批8家烟台企业入驻设立研发中心,嫁接长三角人才、市场等资源要素,累计落户区内高成长性科技企业突破50个。西安基地轻资产模式投入运营。
区内做优全链条孵化。持续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孵化链条,加速业达科技园、智能制造产业园等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载体提档升级,培育更多国家级孵化载体;鼓励龙头骨干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参与建设或运营孵化创业园区、特色载体,形成各具特色、遍地开花的孵化体系。
6、打造活力型创新生态,全面提升科技产业融合能力。
按照“一个产业集群、一个科创平台”思路,坚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依托20大新一代特色产业园,加快16条特色产业链创新能力建设,引入更多创新平台、创新技术,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培育形成以链主企业为核心、大中小企业协同集聚的现代产业集群。大力弘扬“企业家第一、科学家至上”理念,全面升级人才政策,年内聚集青年人才1万人以上、引进高端人才1500人。不断丰富特色化金融产品,促进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年内“信保贷”“成果贷”等金融特色贷款突破8亿元。
(来源:烟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