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全力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绘就山东文旅“诗”和“远方”新画卷
  • 发布时间:2022-10-10 10:06:00
  • 来源:中广网
  • 中广网移动端
  • 分享到
  • 回到顶部

  10月9日下午,省委宣传部举行“山东这十年”系列主题发布会第八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文化和旅游发展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省委、省政府把文化和旅游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全省文旅系统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创新实干,奋勇争先,全力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绘就山东文旅“诗”和“远方”新画卷。十年来,山东文化和旅游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整体走在全国前列,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贡献度不断提升。

  一是文旅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十年来,我省文化创意产业、精品旅游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总体实力大幅提升,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作出积极贡献。2021年实现文旅产业增加值6867.2亿元,占GDP比重为8.26%。旅游总收入从2012年的4519.7亿元,增长到正常年份2019年的1.1万亿元,年均增长13.7%。产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培植“雁阵形”产业集群23个、领军企业17个,建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17个、省级149个,尼山圣境、融创文旅城、青岛东方影都等地标性项目相继建成。全省5A级景区达到14个,现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4家、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8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44个,旅游民宿集聚区16个。“好客山东 云游齐鲁”智慧文旅平台上线运行,文化旅游智慧化建设不断加快。文旅融合加速推进。编制实施《山东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以沿黄河、大运河、齐长城、黄渤海四大文化体验廊道建设为重点,不断深化文旅融合,红色旅游、博物馆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等蓬勃兴起,“云看展”“云旅游”、网络直播、沉浸式体验等数字新业态加速发展,全省国家级和省级“文旅+”示范基地已达412家,居全国前列。文旅消费拉动作用更加突出。连续六年举办山东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发放惠民消费券7.33亿元。坚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行业发展,连续三年高标准举办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创新开展“山东人游山东”“好客山东游品荟”等活动,有效释放文旅消费新动能。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达到12家,7个市入围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试点城市,数量居全国第一。

  二是艺术创作持续繁荣。省文化和旅游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大力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强化规划引导,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提高艺术创作组织化程度,努力创精品、攀“高峰”。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先后创作推出民族歌剧《沂蒙山》《马向阳下乡记》、吕剧《一号村台》、杂技剧《铁道英雄》、京剧《燕翼堂》、话剧《孔子》等一批优秀作品,收获3个“五个一工程”奖、6个“文华大奖”,《沂蒙山》是山东历史上首部获得“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等舞台艺术领域现有的全部国家级奖项的大满贯剧目。重大展演展览活动展现风采。成功承办了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第四届中国歌剧节、首届全国优秀民族乐团展演、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等国家级重要艺术活动,在庆祝建党百年《伟大征程》演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等重大活动中,山东文艺工作者勇挑重担,展现了齐鲁风采和时代担当。在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上,我省取得2金、1银、2铜的历史最好成绩,金奖数全国第一。还成功举办了“和动力——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文艺创作长效机制逐步完善。建立和实施舞台艺术创作“4+1工程”扶持机制,出台《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实施意见》,有效激发了院团发展的动力活力。人才培养工作创新推进,设立“戏曲名家工作室”,连续6年组织实施“舞台艺术青年人才创作扶持项目”,一批优秀青年骨干迅速成长,成为全省文艺工作的生力军。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省文化和旅游厅围绕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着力提高服务效能和群众满意度。公共文化设施提质升级。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五级服务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全省建有公共图书馆154个、文化馆155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821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6.5万个,各级各类博物馆647个。其中,国家一级文化馆、一级图书馆数量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三位,博物馆六项主要指标均居全国第一。全国文化先进单位(先进县)达到40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4个、示范项目8个。群众文艺创作和文化活动日益活跃。加强创作指导,建立激励机制,创新开展群众性小戏小剧创作演出活动,培育打造了一批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十年来,山东获得国家群众文艺领域政府最高奖——“群星奖”38个,居全国第一。“百姓大舞台”“五个大家”等群众文化活动产生广泛影响。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全省投入35.6亿元,连续5年用于欠发达地区村级文化设施建设。“冬春文化惠民季”“一村一年一场戏”等文化惠民活动形成品牌,仅2021年全省送戏下乡演出就达12万余场。省文化和旅游厅还在全国率先建成“山东省光明之家盲人数字图书馆”,建设了集培训辅导、展览展示、资源共享于一体的“山东公共文化云”,城市书房、乡村书房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断涌现,文化服务更加便捷、更接地气。

  四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不断加强。全省文旅系统坚定扛起守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的重大责任,积极对接长城、大运河、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统筹做好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传承利用的文章。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制定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十大工程”实施方案》《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等,出台全国第一部全面规范红色遗存和革命精神的省级地方性法规——《山东省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条例》,《山东省齐长城保护条例》也已经审议通过,为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提供了有力保障。文物保护利用水平大幅提升。开展全省文物资源调查,文物家底不断充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2012年的101处增加到22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687处增加到1968处。全省不可移动文物登录国家数据库3.35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登录286万余件/套。齐长城保护全面加强,曲阜“三孔”、泰山古建筑群、定陶汉墓等重点项目顺利推进,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取得新进展。“海岱考古”品牌持续擦亮,跋山遗址、稷下学宫遗址等考古发掘项目取得重大发现。全省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累计达到20次、项目23项,数量居全国第四。非遗保护传承绽放光彩。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全省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186项、非遗传承人88名,数量居全国前列。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为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成功举办七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创新举办“河和之契: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示周”,在全国率先设立“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成为非遗活动品牌。积极推进“山东手造”工程,全省已认定“非遗工坊”574个、推出“山东手造”特色产品5350多个。

  五是文化和旅游推介交流成效显著。“好客山东”品牌形象持续提升。连续三年纳入央视“品牌强国工程”,为全国唯一文旅类品牌。在全国省级文化和旅游新媒体传播力指数榜单中,“好客山东”持续位居全国首位。成功打造“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区域品牌,有效拓展16个城市旅游目的地品牌。“‘好客山东’系列品牌成功打造”入选“山东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事件”。旅游产品研发推广力度加大。联合携程、同程OTA平台,重点开发度假旅游、康养旅游、文化旅游、研学旅游等高品质专项产品,产生良好反响。开展“好客山东 XIN体验”优质文旅产品系列发布活动,成为全网热点。齐鲁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利用“欢乐春节”等国家级交流平台,举办一系列富有山东特色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品牌活动影响日益广泛,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建成并试运行。加强海外市场旅游营销体系建设,举办“孔子家乡 好客山东”系列推广活动。实施“孔子文化和旅游大使”计划,已发展孔子文化和旅游大使、专家、使者28000余名,成为传播齐鲁文化的重要力量。

  十年来,山东文化和旅游工作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是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全省文化和旅游战线奋力拼搏、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省文化和旅游厅将对标对表“走在前、开新局”,进一步扛牢责任、强化担当,奋力谱写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新贡献。

  (来源:山东发布)

  (编辑:张一一 18500069345)

责任编辑:吴全忠
  • 免责信息:本网站没有经营性质和盈利属性。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有本网转载且涉及到版权问题的,请联系删除。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3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9523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091664 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文明办网举报电话 智慧31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7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