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威海新型文化空间达100处!
  • 发布时间:2022-10-15 16:41:00
  • 来源:中广网
  • 中广网移动端
  • 分享到
  • 回到顶部

  10月14日上午9:00,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许宏妮,市财政局党组成员、市财政管理服务中心主任王以威,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志荣介绍《威海市加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 全面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规划》有关情况。

  2020年我市成功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威海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显著提升。为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全面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素养,建设文化强市,由市文旅局牵头编制了《威海市加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 全面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规划》。《规划》以国家、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相关文件为指导,结合我市精致城市建设的相关要求,突出创新性和引领性,在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中贯彻精致化理念,进一步满足城乡居民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求。

  01、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  

      基本原则。坚持正确方向,坚定文化自信,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全民精神文化素养;坚持城乡一体,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坚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适应人民群众多元文化需求;坚持融合创新,提高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实际成效。

  建设目标。到“十四五”末,通过精当规划、精细管理、精心组织、精准服务,建成与精致城市相适应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城乡协同发展机制逐步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15分钟文化服务圈”全面建成。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1500㎡,公共图书馆年流通人次达到450万人次,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突破1.52册,每年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馆均开展活动场次达到320次/馆,人均公共文化服务次数实现2次/人。

 02、主要任务

  构建城乡一体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总体水平,新建文化场馆按照国内一流标准打造,现有场馆加强运营管理,升级服务功能。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立足“精致城市”建设要求,打造有特色、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间,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增强实效性。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加强区市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加大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到2025年,全市城市书房、乡村书房等新型文化空间总数达到100处。

  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要用人性化、个性化的设计和服务提高乡村居民的文化满意度。倡导更为人性化的服务平台设计,严格规范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的分类管理,统筹基层文化设施与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创新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形式,深化公共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厅)等免费开放工作。深入推进全民艺术普及工程,大力开展“群星大讲堂”“蓓蕾成长计划”等艺术普及活动,培育一批社会影响力大的艺术普及品牌。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以需求为导向开展“菜单式”“订单式”“预约式”服务。

  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文艺创演活动,加强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围绕“精致城市”建设,精心打造群众文化团队和活动品牌,打造“5.23国际合唱节”“乡村春晚”“百姓大舞台”等一批在全省、全国具有知名度的群众文化品牌活动。

  建设以人为中心的图书馆。推进公共图书馆功能转型升级,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积极配合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发挥文献保障和智库作用,建设区域创新文献支持中心。加强古籍保护和传承利用,结合“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普查工程,深入开展古籍普查,加强古籍人才培养。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多元融合发展。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在更高层次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多部门多领域多功能协作融合,注重调动激发基层内生动力,进一步完善示范和试点机制,调动和激励基层的首创精神,引导形成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的新格局。

  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加强云平台建设,紧密结合“数字威海”“智慧威海”建设,依托威海公共文旅云一站式服务平台,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馆藏产品数字化,加强新技术应用,加强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场景应用。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培育一批参与城乡基层文化艺术空间管理运营的文化类社会组织,扶持文化类社会力量健康发展,鼓励社会组织、有专业水准的文化企业和个人,按规定有序参与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管理运营或参与服务项目提供。

  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威海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建设,加快推进旅游公路公共文旅设施建设布点,在文化场馆中融入旅游服务功能,推动各级各类公共文化场地设施完善旅游公共服务。

  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紧紧围绕做好乡村文化振兴齐鲁样板威海篇章工作部署,将乡村文化建设融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融入乡村治理体系。开展“乡村文化振兴样板镇(村)”评选,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送演出和镇村自行组织演出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村(社区)每年五场演出目标。

03、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保障。建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领导机构,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部门协同、权责明确、统筹推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机制。

  加强财政保障。依法完善市、区市两级财政保障机制,全面实施公共文化服务预算绩效管理,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发挥财政资金最大效益。  

      加强人才保障。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和评价机制,为各类人才疏通脱颖而出的渠道,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

  ★我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情况如何?

  在《规划》中,立足“精致城市”建设要求,鼓励在城市商圈、文化园区等区域,引入社会力量,按照规模适当、布局科学、业态多元、特色鲜明的要求,创新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业态,营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助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遍布城乡,便捷可达。将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意见,盘活激发社会现有空间,通过微提升、微改造,在街头巷尾打造全民美育、亲子教育、艺术展览、文化传承的场所。到年底,全市将建成包括城市书房、乡村书房、24小时图书馆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80处,与大型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形成互补优势,进一步完善15分钟公共文化圈。  

      活动丰富,全年不断。通过公益创投的方式,创新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活动组织,围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全年开展群星讲堂、读书沙龙、非遗传承、研学旅行等主题文化活动500场以上,将活动主题化、特色化,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增添城市文化魅力。

  多元参与,有效利用。创新机制,通过政企合作授牌冠名等形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空间建设管理服务,安排第三方机构对空间打造运营给予专业性指导,结合实际推出免费或低收费服务项目,并通过威海公共文旅云开设线上预定,不断提升空间利用率和满意度,年服务群众达20万人次。

  ★全民阅读工作相关情况如何?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推进全民阅读,威海市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为抓手,着力构建“政府引导、业界支持、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全民阅读推广体系,完善基层文化设施,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阅读活动,助推“书香威海 全民阅读”建设。

  强化组织引领。今年5月,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印发了《威海市关于统筹推进全民阅读工作的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主阵地作用,利用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以各类公共文化空间为载体,开展49项“书香威海 全民阅读”重点活动,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构建“市级引领、区市推进、社会参与、层层落实”的覆盖城乡的全民阅读服务体系。

  强化阵地作用。在公共图书馆发挥作用基础上,截至2021年共建成44家城市书房,覆盖所有区市,总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总藏书量近52万册。城市书房项目充分利用其空间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年均开展活动1700余场次。今年又新建2处城市书房、12处乡村书房,更好地满足市民阅读需求。全市选取打造了26处阅读示范点,启动开展“书香满威海 七彩阅读行”阅读推广活动,在全市图书馆、城市书房、农家书屋、千里山海旅游公路自驾驿站等处开展300余场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进一步提高现有阅读设施和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阅读示范点的引领示范作用。

  强化社会参与。在全省最早开展“点燃阅读之灯·播撒幸福种子”阅读推广人培育行动,培育阅读推广人1300余名,成为引领“书香威海”建设的头雁阵营。今年,采用“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育阅读推广人100名以上,引导优秀阅读推广人走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阅读示范点、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旅游驿站等处面向不同群体开展阅读分享活动,引领全民阅读风尚,为精致城市注入文化元素。

  ★《规划》将重点从哪些方面推进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

  《规划》坚持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相结合,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综合考虑“十四五”时期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形势和条件,在以下方面提出一些新内容、新举措、新项目。

  广泛开展群众文艺创演活动。充分发挥各级文化馆引领作用,推动各个艺术门类群众文艺精品创作。开展沉浸式情景小剧、群众性小戏小剧推广工作,通过创作以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等为主线的群众性小戏小剧,与文化场馆、旅游景区、企业、学校、群众性文化活动场所等深度融合,实现创新供给,呈现活态体验。  

       加强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继续广泛深入开展市民参与度高的“幸福威海”文化活动,年均演出不低于70场。继续打响市民口碑好的“群星大讲堂”文化名片,以生动活泼、品质优良的专业培训提升市民艺术素养。继续办好以市民为主角的“5·23威海国际合唱节”,增强文化在鼓舞人心、凝聚力量中的突出作用。围绕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二十四节气等传统节日,创新开展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形成有影响力、有传播力的城乡文化品牌。  

       创新实施“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工程。大力加强来自群众、扎根基层各类文化骨干、文化能人培训,“十四五”期间,年均培训不低于1500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与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活动融合。年均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不低于3000场。围绕“精致城市”建设,精心打造群众文化团队和活动品牌,推出打造一批在全省、全国具有知名度的群众文化品牌活动。  

       支持群众广泛开展文化活动。支持成立各类群众文化团队,搭建群众文化展示交流平台,全面实施群众文化团队星级评定,鼓励优秀群众文化团队脱颖而出。到规划期末,全市登记备案群众文艺团队不低于3000支,实现每村(社区)建有1支以上长期稳定运行的群众文化团队。

  ★《规划》中财政保障方面有哪些措施,推动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再上新台阶?

  多年来,我市各级财政部门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推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特别是自2018年我市启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以来,每年市级财政统筹安排不低于3000万元,各区市财政安排不低于1000万元,用于支持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知名文化品牌、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明显提升,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十四五”期间,财政部门将重点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推动我市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加大投入力度,健全保障机制。全面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财政保障机制,落实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市与区市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把基本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纳入各级政府预算。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加强和完善镇(街道)、村(社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机制,确保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正常运行。

  强化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全面实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预算资金绩效管理,对新增项目加强事前绩效评估,确保资金安排科学精准,下达专项资金的同时同步下达绩效目标,突出绩效导向。认真落实绩效跟踪和绩效评价制度,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将评价结果与预算资金安排挂钩,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来源:威海发布)

   (编辑:张一一 18500069345)


责任编辑:吴全忠
  • 免责信息:本网站没有经营性质和盈利属性。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有本网转载且涉及到版权问题的,请联系删除。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3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9523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091664 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文明办网举报电话 智慧31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7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