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下午14:30,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刘炜,团市委书记李正,市委政研室副主任田素青,团市委副书记巩勋介绍《威海市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标准》(试行)有关情况。
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兴,青年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当代青年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今年,威海作为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试点,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青年工作联席会议精神,践行青年优先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各项重点工作有序有效开展,部分区市、开发区也发挥各自优势进行了探索创新,推出了一批青年友好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全市层面亟须一个涵盖全面、科学合理、便于操作的标准体系,统筹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一体推进。前期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与各相关部门单位、专家学者、青年代表等多方面征求了意见建议,制定了《威海市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标准》(试行)。
《标准》涵盖了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镇街、社区、阵地4个具体建设标准,青年驿站建设标准,2022年威海市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指标监测体系,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LOGO和标语,共计7个方面内容,这是我市对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地方标准的又一探索,有效填补了相关领域空白。
其中,2022年威海市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指标监测体系在全市层面提出了55个核心指标,包括优化规划、教育、就业、居住等7项环境优化指标和引领青年创新创业、岗位建功、社会治理等5项行动指标,构建了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的理论分析框架。为确保指标赋值的可实现度和可操作性,从全市域、城区、镇街、社区发展差异化侧重考虑,对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镇街、社区、阵地4个具体建设标准赋予控制性、引导性两类指标,定期对青年择业就业、安居乐业、创新创业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找出建设过程中的短板和不足,系统提出相应对策措施,逐步完善提升城市青年友好的各项功能。
《标准》编制定位为“使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各项工作可量化、可操作,让城市青年切实感受到城市建设热度、政策温度、综合活跃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坚持高标准建设与青年需求相结合。《标准》的编写广泛征求了相关部门的意见建议,了解并梳理了全市青年发展现状和政策供给情况,相关建设指标坚持高标准设置、高站位推进、高效率落实。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座谈等方式广泛征求基层青年意见,按照突出青年特点、回应青年诉求、优化青年发展环境、促进青年和城市共同发展的工作思路,起草了指标体系初稿,通过细化完善各项工作标准,以标准化推动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
坚持统筹推进与特色发展相结合。考虑全域推进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这一最终目标,在《标准》的制定上,对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镇街、社区、阵地赋予基本建设标准,减小城区发展差异和规模大小对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的影响。同时设置激励指标,鼓励发挥各自优势,兼顾自身特点,突出区域特色,彰显各个城区、镇街以及基层阵地吸引青年发展的独特魅力。
坚持项目实施与氛围营造相结合。按照《标准》中的各项监测指标,聚焦高校应届毕业大学生、未就业的往届毕业大学生就业难,就业创业的青年临时性、过渡性住宿难,城市青年婚恋交友交流难,社会实习实践和参与社会管理创新难等问题,将推出一批青年友好项目品牌和公益平台,建设一批青年友好公益阵地,打造青年发展友好的“硬实力”。同时,鼓励各级各部门积极开展美食节、音乐节、文化旅游节、市民消费季等青年友好特色活动,点亮建设青年友好城市地标,全力营造“威海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威海更有为”的良好氛围,为青年来威、留威持续摇旗呐喊。
坚持基层导向与青年建功相结合。为进一步树立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此次《标准》将青年发展友好的各项政策资源、资金扶持大幅度地向基层倾斜,在镇街、社区、阵地建设和功能优化上为一线青年搭台赋能,一方面把青年的迫切需求和问题难点解决在最基层,另一方面也是整合学校、青年志愿者以及社会组织等一批青年骨干力量,一体实施“小而实”的工作项目,补充和增强基层治理能力,凝聚引领青年,投身一线积极参与双招双引、疫情防控、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
该《标准》目前为试行阶段,经一段时间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验证后,将适时对《标准》进行调整优化,不断满足全市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的新需求,积极打造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的威海样板向全省、全国推广。
★如何推进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建设?
城区作为城市功能布局和生产要素集聚的空间载体,是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的重要部分,发挥城区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当前,正处在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的起步和关键时期,为引导各区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青年工作,拿出最大诚意、出台最好政策、提供最优服务,研究制定了威海市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建设标准,设置了基础性和激励性两类指标。
基础指标共涉及工作机制、政策体系、阵地建设、氛围营造4个方面。在工作机制上,定期召开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全体会议;研究制定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的政策文件;明确工作台账和任务清单;把青年人才引进增幅作为青年友好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在政策体系上,围绕青年就业择业创业、安居体系重点研究出台可实施、可操作的政策,建成一批全面开放的青年公寓和达标的“青年驿站”,发展一批青年文化学习、体育健身、休闲娱乐、婚恋交友、志愿公益等多样化的综合服务项目。在阵地建设上,明确每个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要有一定数量的青年发展友好型镇街、社区和阵地,让青年友好落到具体项目上,让青年有锻炼成长以及开展各类活动的空间载体。在氛围营造上,明确了制作、发布、宣传一批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宣传片,通过主流传统媒体、新媒体持续营造青年友好氛围。
激励指标鼓励区市、开发区加大对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政策创新、项目阵地影响力的探索延伸,比如,鼓励区市开展政策研究,形成重大调研课题成果;鼓励创新出台政策,形成特色鲜明、体系健全、卓有实效的制度意见;鼓励开展影响较大的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主题或推介活动,扩大在招商引资、人才引进上的持续影响力;鼓励培育打造就业创业、居住环境、精神娱乐、生活保障等青年友好建设项目;鼓励在青年聚集、人流量大的显著位置长期设置有亮化效果的青年友好logo标语,持续营造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氛围。
青年发展热线0631-12355转3线,专程收集社会各界对青年发展的意见建议,包括但不局限于青年实习实践、就业创业、权益保障、青年婚恋交友等,将认真听取民意、汇集民智、集思广益,及时研究转化成民生政策,惠及更多青年。
★如何做好青年发展友好型镇街和社区建设?
镇街、社区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单元,打造青年发展友好型镇街、社区是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的重要支撑。基于镇街和社区的不同功能定位,立足实际,对青年发展友好型镇街、社区建设也有不同的侧重。
在镇街层面,更加侧重党建引领、就业创业和青年建功。强化党建带团建工作力量,成立青年工作委员会,整合青工委资源,研究青年发展友好型镇街事项,破解推进堵点。将青年发展项目纳入民生实事项目,将青年发展友好型镇街建设目标列入镇街党委或政府工作报告。聚焦青年就业创业,按照补贴标准和程序规定开展大学生实习实践或“三下乡”“返家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相关活动,建立青年就业见习基地,把就业创业政策落实到“最后一公里”。聚焦青年建功,组织发动引领乡村好青年、青年志愿者等不同领域骨干青年开展助力乡村振兴、参与基层治理,争创一流工作业绩,为镇街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双助力。
在社区层面,更加侧重人员队伍、活动阵地、配套服务的资源整合和共建共享。完善联建共建机制,发挥社区驻地企事业单位、青年商户、小区物业等单位联建共建等机制,有效动员工作力量、内容、资源向基层青年倾斜,每年至少1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青年发展友好型社区事项。加强队伍建设,培育一批社区团干部和社区、企业、社会组织青年骨干,引导青年人才积极参与社区工作。夯实青年活动阵地,每个青年发展友好型社区要打造至少1处向青少年免费开放的活动阵地和青年健身场地,常态化联系青年社会组织,定期开展青年交流活动。至少设置1处志愿服务站点,建立健全社区与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结对共建机制,常态化组织大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强化青年配套服务,形成包括便民市场、运动场所、文化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医疗服务机构在内的15分钟青年生活圈,不断提升青年满意度。围绕青少年托管看护、身心健康、社会融入、权益维护、绿色环保等方面实际需求,常态化开展服务项目。
从整体层面看,按照镇街、社区的基本特征、功能设置了以上建设标准,同时鼓励镇街、社区发挥各自优势,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特色镇街、社区,力求打造高质量青年发展友好型镇街、社区。
★如何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阵地?
注重整合各类资源,将引领青年成长的教育服务阵地、吸引青年聚集的文化休闲阵地等综合服务阵地都纳入青年发展友好型阵地建设范畴,包括但不限于青年之家、青年会客厅、青年创业孵化器、体育公园、商业街区等公益性、综合性青年服务场所。为此,着重从5个方面引导基层开展阵地建设。
在场所建设上,侧重于选择青少年相对集中、交通便利、具有一定辐射面的地点,其中室内阵地面积一般不低于150平方米,能够长期有效地使用和管理。室内外装修充分体现实用时尚、青春活力元素,做到主题鲜明、具有吸引力。
在机制运行上,建立健全工作管理制度、人员管理制度、信息收集制度,有效吸纳区域内学校、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各类青年社会组织等,积极参与阵地建设,共享阵地使用管理。
在项目服务上,针对区域内青少年特点和实际需求,常态化开展思想引领类、学习教育类、就业创业类、文体休闲类、公益服务类、权益维护类等青少年服务项目,要有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丰富的服务活动内容,每个阵地每年累计开展活动不少于10次。
在服务队伍上,每个阵地配备1名以上专职工作人员或2名以上兼职工作人员;吸纳专兼职团干部、青少年事务社工、中共党员、志愿者等力量,定期参与阵地管理运营工作。
在服务对象上,能够稳定联系一定数量的青少年,每个阵地每年不少于200名。强化阵地枢纽功能,至少与1个青年社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保持紧密联系。
对于引领、凝聚、服务青年成效显著的阵地,将作为旗舰阵地向全市青年重点推介,同时保持动态评估,对于青少年服务项目满意度不高、投诉较多的,按程序及时予以提醒,并限期整改,确保阵地建设符合青年特点和成长需求,让广大青年在青年发展友好型阵地中,有最直接的获得感、幸福感。
(来源:威海发布)
(编辑:张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