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呈现出关键性、趋势性、转折性的重要变化,再添力证。
11月11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22年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淄博闯入新能源产业集聚度最高的中国城市50强,综合指数排名第26位。
这是今年国内首次发布有关新能源产业城市发展的榜单,含金量十足。
新能源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在“双碳”战略大背景下,我国新能源产业也迎来技术加速迭代、应用迅猛拓展、规模几何扩张的巨大风口。作为老工业城市,淄博立足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转型所需,顺应时代潮流,把新能源产业作为未来城市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抢抓重大机遇、一路乘势而上。
今天的入选再一次证明,淄博以一场刀刃向内、求新求变的自我革命,赢得了今天的新定义:新能源集聚之城。
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集聚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考量。淄博新能源产业起步之时,就确定了这样的思路:聚焦电池、储能、光伏、氢能等行业领域,开展新能源产业集群优化行动,集中力量做大做强“四大产业集群”,培育“四大增长极”,把我市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制造业发展高地。
在这样的顶层设计带动下,吉利、蓝固、景能科技、爱德曼、亿华通等一大批行业头部企业落户淄博,引领淄博的新能源电池、新能源商用车、氢能和光伏产业的发展奔向一个新高度。
今年6月份,淄博首个大型新能源电池项目——蓝固(淄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原位固态化电解质项目正式动工,年底将全部封顶,明年年初开始运行,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40亿元,利税8亿元,并与卫蓝新能源、海博思创构成了强有力的产业链条,即蓝固新能源所生产的10万吨原位固态化电解质原材料,将供给卫蓝新能源生产锂电池电芯,最后再到海博思创,形成终端产品——集装箱式储能装置,三家企业共同打通固态锂电池上下游产业链条,有望形成大规模的固态电池产业集群。
在淄博的新能源商用车领域,由吉利商用车淄博基地生产的首台新能源商用车新锋锐V5E今年8月下线,标志着“淄博造”新能源汽车正式上路。以吉利为核心,淄博建设了2431亩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打造新能源整车产业基地和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
对于淄博来说,强化产业链条的强度,扩展产业园区的广度,正是发展新能源产业的一条绝佳路径,通过全面覆盖、抱团发展,挑起城市发展大梁,为实现千亿元新能源产业集群奠定基础。
除了新能源电池,氢能产业也是我市重点布局的新能源产业赛道。氢能被称作“21世纪最具有发展前景的二次能源”。作为国内最早布局氢能产业的城市之一,淄博聚力打造氢能生产利用标杆城市,取得丰硕成果。
7月8日,“淄博造”氢燃料电池冷藏车的下线运营,标志着淄博“燃料电池膜—电堆—发动机—整车”的氢燃料电池产业链已经形成,东岳质子膜、亿华通发动机、舜泰整车制造让淄博氢能全产业链竞争优势逐步凸显,成为我市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而早在此之前,淄博已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横跨五大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的合作城市、“双智”城市试点。
新能源产业的强势突破得益于头部企业带动,更离不开本土企业的崛起。东岳集团、舜泰汽车、安泽气体等淄博本土企业也积极抢抓风口、前瞻布局,新能源制造业先发优势加速形成。
东岳集团的PVDF全产业链项目的建成投产,为我国锂电池所需关键材料打破国外垄断提供了强大支撑。
10月17日,东岳集团正式投产万吨动力锂离子电池用PVDF项目,与现有的PVDF生产装置,合力形成25000吨/年的PVDF树脂生产规模,一举打破国外垄断,也补齐了我国新能源新材料短板,产品涵盖所有主流产品牌号,实现锂电、光伏、涂料、水处理等产品各领域的全面覆盖,并成为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等国内龙头新能源企业的主要供应商。
东岳集团只是缩影,放眼全市,新能源产业亮点频现——从金晶生产的中国第一片国产TCO太阳能导电膜玻璃到山东工陶院研发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陶瓷膜和陶瓷基片,再到仁丰特纸公司攻克的氢燃料电池用核心材料气体扩散层(碳纸)技术……可以说,短短几年,淄博大地新能源产业就已风生水起、百舸争流,电池、储能、光伏、氢能等细分重大行业已成集聚之势,一批新能源制造业重大项目生机勃勃,新能源新材料优势凸显。
这样的成就鼓舞人心,但也不可否认,发展新能源制造业对淄博来说还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淄博新能源产业链下游企业和产品还是相对较少,这是产业拼图的空白,也是淄博未来的发展方向所在。当前,淄博正积极构建“1张图谱+N张清单”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路径,通过对现有的电池、储能、氢能、光伏等产业链条进行全面梳理,精准绘制产业链图谱,形成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主要配套企业、补短板突破环节、锻长板重点领域等清单,精准发力,持续突破。
产业的光明前景、政策的强力推动,让新能源关键材料及装备制造呈现强劲发展态势,淄博正以百倍的努力和信心,向氢而攀、逐光而行,一路追赶、一路超越。
(来源:淄博日报)
(编辑:张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