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孕育着新优势,也积蓄着强劲动能。
去年11月,我市出台《实施减碳降碳十大行动工作方案》,正式拉开了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序幕。一年来,更多利好不断涌来。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要用3年左右的时间,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向“绿色发展要效益”已成为新淄博的战略抉择。
在这种背景下,淄博如何深入推进能源替代?如何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和新能源供给体系?带着这些问题,本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组深入调研正在绿色赛道探索的3家企业,“碳”寻淄博绿色发展之路。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特约专家、东亚智库首席经济学家李继凯认为,淄博抢抓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重大机遇,向绿色要效益,向低碳要潜力,“绿色足迹”正在加深踏实,初步形成了以氢能、锂电光伏、工业余热等为主导的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新格局。同时他建议,淄博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还需做好“五篇文章”。
氢能产业 开启未来
深冬时节,走进爱德曼(淄博)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三个巨大的“白胖子”矗立在园内。“别小看这几个白色罐子,里面储存着1500标方氢气,我们整个厂区用这个谷电制氢储能发电一体化设备发电,基本可以保证每天8小时用电都是自发电。”爱德曼副总经理邹昊说。
今年8月,爱德曼自主研发的谷电制氢储能发电一体化设备成功投入使用,成为山东省第一个制储用示范设备。这一套设备不仅可以储存1500标方氢气,还可以实现每小时60标方制氢以及1兆瓦调峰发电。“你看我们的氢燃料电池生产线用的就是这套设备。”邹昊指着生产设备说。
“车间很暖和,暖气也是这套设备供应的吗?”记者好奇地问。“是的,我们结合了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设备满足车间取暖需求。”邹昊算了一笔账,氢热电联供大概可以提供85%的能量转化效率,电解水制氢的效率大概是60%-70%,总体在50%左右,社会效益有了不说,峰谷价差如果在1倍以上,还有经济效益。
除了实现氢能自用发电发热,今年9月,爱德曼为响应山东“氢进万家”发展规划,共有70千瓦、80千瓦、100千瓦、120千瓦和180千瓦五个型号的燃料电池单堆热电联供发电产品加入“氢进万家”项目,分别使用爱德曼第九代双极板和最新MEA生产的80千瓦、100千瓦、128千瓦、152千瓦和223千瓦单堆,配套空净系统、空压机、冷却水泵、氢气循环泵、氢气喷射器、增湿器等辅助设备组成完整发电系统,整体发电效率为55%-65%。
2020年12月,爱德曼(淄博)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在博山区建有氢燃料电池电堆及系统生产车间和金属双极板冲压、焊接、PVD及膜电极CCM等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生产线。去年3月落成投产第二代燃料电池生产线,实现了燃料电池电堆及系统产能2000台,并实现年产值8300万元。“今年上半年实现产值5000万元,预计全年产值达到1亿元。”邹昊信心满满。
作为全国唯一横跨五大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的合作城市,淄博氢能产业驶入快车道。除了爱德曼,安泽特种气体、东岳未来氢能、亿华通等也相继布局氢能产业,基本形成了完整、自主可控的制氢储氢、加氢站建设、燃料电池及动力系统、氢能整车及核心零部件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全产业链发展布局。
储能赛道 串珠成链
氢能是未来产业,锂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也正处于风口。
在北京海博思创公司创办的海博景能(淄博)新能源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在热火朝天地赶工期,其投资80亿元的20亿瓦时集装箱式储能装置生产线项目已经在今年8月正式投产,才3个月,订单就已经纷至沓来。
“目前我们的产能在爬坡阶段,很快将实现满负荷生产。”海博景能副总经理陈强表示,目前项目已建成4亿瓦时,达产后可实现产值80亿元,计划到2024年再建设16亿瓦时。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实现产值400亿元。“这种集装箱储能装置用途广泛,应用于电网侧、发电侧、用户侧。不论是电网,还是光伏、风能等新能源都可以储存其中,通过调频调峰,降低用电用能成本,并提高供电和供能质量。我们拥有大数据运营管理系统,将整合储能电站、终端用户、换电站等客户资源,力争在淄博建设国内最大的储能产业基地。”
之所以有十足的底气,与一条完整产业链条密不可分。在来之时,海博景能就已与蓝固新能源、卫蓝新能源共同铺设了全产业链条,蓝固新能源所生产的10万吨原位固态化电解质原材料,将全部供给卫蓝新能源生产锂电池电芯,最后再到海博景能,形成终端产品——集装箱式储能装置。三家企业共同打通固态锂电池上下游产业链条,形成大规模固态电池产业集群。
据了解,蓝固新能源和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研发生产混合固液电解质锂离子电池与全固态锂电池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北京海博思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储能系统集成商、服务商,三家企业同处新能源产业赛道。
工业余热 变废为宝
如果说新能源是驰骋在新赛道上的黑马,那么工业余热的回收利用就是为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注入新动能。
11月28日,博一新能源的工作人员来到山东宏马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对工业余热系统进行检测后,宏马工程负责人喜滋滋地跟他算起了“降耗增效”的经济账。“自从2019年进行工业余热改造后,企业就实现了减排降碳的目标,我们估算了一下,用了这套系统,每年节约标煤量达到2100多吨,每年能节省130万元左右的费用。”
宏马工程负责人所说的系统,就是博一新能源为宏马工程量身定制的余热回收用于采暖、智慧清洁多能互补系统项目,它不但可以实现能源管理的自动监测,还通过博一全球独一无二的超级导热材料——微热管阵列技术,对供能系统、建筑供热系统、内循环冷却系统进行改造,车间内水表、热表、气表的每一次“脉搏”,都被博一的能源大数据平台智能化控制系统远程监控。系统不但能真实了解生产能耗状态,还可以通过对环境温度及供冷供热温度等多种因素的判断分析,优化匹配不同的机组运行模式,使整个系统始终保持在最高效的模式下自动运行。
从2019年博一落地淄博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通过博一以超级导热材料——微热管阵列为核心的工业余能循环利用节能降碳技术,实现了绿色发展,也实现了对工业能源的“精打细算”。
截至目前,博一已经为数十家造纸、建陶、建材等传统制造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实施和正在实施工业领域节能改造项目数10个,有12家企业已平稳运行,每年节能减排约5.5万吨标煤,1500万立方米天然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20万吨,每年节约超过1亿元的能源成本。博一新能源总经理徐红霞表示,在“双碳”背景下,博一的工业余能循环利用节能降碳技术帮助企业破解了“推动节能减排势必会增加成本”这一难题,帮助企业实现了减排从包袱变财富的转变。
爱德曼、海博景能、博一新能源,是淄博新能源之路上的佼佼者,正因为这些以绿色低碳为发展己任的企业,才不断推动着淄博向绿色新能源、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
专家解读
把“低碳约束”变为“绿色机遇”
□李继凯 东亚智库首席经济学家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推动重化工业转型、低碳技术研发推广、绿色发展机制创新,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
作为全国知名的传统老工业基地,淄博冷静审视在新旧动能转换、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等方面面临的困难和压力,承压前行,加速崛起,在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中创造了全国闻名的典型经验。当前,山东又迈入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新阶段,淄博应如何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方面做出新选择、拿出新办法、探出新路径?
我认为,首先要树立“低碳目标”就是“绿色机遇”的观念,彻底改变“绿色发展”就是“低碳约束”的思想。同时,要做好“五篇文章”:第一,“降”的文章。加快在产业、能源、交通、建筑、生活等重点领域实施降碳减碳行动,大力鼓励低碳、零碳、负碳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第二,“新”的文章。大力支持包括低碳技术研发、氢能储能等新能源产业培育、清洁新能源应用等领域创新探索。第三,“转”的文章。鼓励支持传统动能、传统产业、传统生产方式的升级转型,着力在传统领域实现耗能与排放“双降”。第四,“高”的文章。要大力推动能源效能、资源效率、生产效率的高水平,加快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五,“绿”的文章。要大力推动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活方式及绿色金融、绿色价值(碳交易)等发展,全面形成绿色发展新格局。
同时,淄博还应加大“双碳”研究工作,从碳总量与降量测算、降碳技术研发,到“双碳”实施路径、实施机制,再到支持政策、多种保障措施等,都需要深入研究,形成科学实施方案与具体实施行动,全力抢占“绿色机遇”,勇于探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淄博路径”,加快形成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淄博经验”。
(来源:博览新闻)
(编辑:张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