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印发《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的通知
  • 发布时间:2023-01-10 19:23:00
  • 来源:中广网
  • 中广网移动端
  • 分享到
  • 回到顶部


  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和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家“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全国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发展规划》等要求,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人才,进一步夯实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支撑,编制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历史主动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取得明显成效。从业人员数量保持增长态势,整体素质逐步提高,结构不断优化,呈现出专业化、高学历化、年轻化的趋势,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资源日益丰富;人才政策日益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不断激发,高层次人才激励效果日益显现。

  当前,我国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演进,5G、4K/8K、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术不断发展,超高清、沉浸式、互动式、VR/AR/MR等视听内容形态不断创新,媒介使用新模式新场景不断涌现,大视听格局渐显,未来电视前景广阔,新型人才、高层次人才、复合人才需求与日俱增,人才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空前凸显。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不少弱项短板: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名家大师、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相对缺乏,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全媒体专业人才紧缺;优秀青年人才的培养扶持力度不足,人才潜力活力发挥不够;人才分布不均衡,基层一线、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人才队伍薄弱;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人才评价标准不科学、激励保障不足仍然存在。

  推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高质量创新性发展,促进文化强国建设,人才是关键。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面临新形势,肩负新任务,锚定新目标,对人才队伍建设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十四五”期间人才工作任务更加紧迫和繁重。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和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对文化建设和人才工作的重要部署,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党育才,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深入实施新时代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人才发展战略,以重大人才工程为牵引,以培养重点领域人才为关键,以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为动力,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保障,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锻造听党话跟党走、专业化复合型、有担当肯实干的广电铁军,构筑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人才竞争新优势。

  (二)工作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贯彻落实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原则,加强党对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做到管人管事管导向管阵地相统一,把优秀人才聚集到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事业产业中,促进行业高质量高效能发展。

  ——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人才发展战略布局,坚持人才引领行业发展的战略地位,破解人才队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抓好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青年创新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激发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人才队伍创新活力。

  ——坚持改革创新。坚定人才培养自信自强,遵循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问题导向,提高政策的精准度,打通体制机制堵点难点,建立促进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

  (三)发展目标

  ——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加快推进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领域高层次人才梯队建设,培养一批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领域的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文学艺术家、全媒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在重点领域涌现一批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领军型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

  ——人才素质能力不断增强。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需求,坚持面向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健全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增强人才的政治素养、专业能力、发展动力、创新活力,显著提升人才引领发展的成效。

  ——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适应新时代全媒体传播体系需要,人才队伍区域配置、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不断改善,人才梯次配备更加合理,高层次领军人才质量提高,青年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不断涌现,关键领域人才紧缺情况得到明显改善。

  ——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突破。着力解决人才发展的制度制约,为人才松绑赋能,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基本建立,人才流动更加顺畅有序,人才激励服务保障水平显著提高,人才价值得到充分彰显。

  三重点任务

  (一)强化人才队伍政治建设

  深刻把握广电工作是政治工作的鲜明定位,把政治建设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着力提高人才队伍政治素质和政治能力。持续强化人才队伍理论武装,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引导人才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人才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培养胸怀“国之大者”的行业栋梁。深入开展“四力”教育实践活动,推动党员干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进一步提高“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强化政治素质考核,把好选人用人政治关。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吸纳,注重从高层次人才中发展党员。按照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网的要求,确保广电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手中。

  专栏1 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思想政治涵育工程

  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组织全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有计划安排各层级、各专业人才系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组织举办主题研修班,扎实开展党史国史和基本国情教育,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文艺观教育,激发人才报国情怀、奋斗精神和创新创造活力。有针对性地开展增强“四力”教育实践,重点开展中央精神、行业政策学习和业务培训,通过理论学习、主题读书、业务研讨、基层调研等形式,提高政治素养、提升业务能力、锤炼优良作风。

  (二)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紧紧围绕构建大视听发展格局、全面推进未来电视发展,着力提高行业人才核心竞争力,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人才梯队。大力培养引进一大批站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元宇宙等科技发展最前沿,进行方向性、全局性、前瞻性思考,掌握未来电视技术走向的战略科学家。对标国家重大产业布局,着力打造卓越工程师队伍和经营管理人才,助力智慧广电建设和大视听发展格局构建。发现和培养一批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熟悉新闻传播规律、善于讲好中国故事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新闻宣传和国际传播名家。发现和培养一批坚守人民立场、艺术精湛、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培养扶持一批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善于战略规划、资本运作、市场运营的经营管理人才、大视听产业领军人才。

  专栏2 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领军人才工程

  定期开展推荐选拔,努力造就一批政治立场坚定、学风作风正派、矢志爱国奉献、业绩成果显著、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拔尖人才,促进和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完善领军人才培养支持措施,重点支持其参与承担行业重大课题、重点项目、重大创作等,鼓励其在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带头作用。

  专栏3 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计划

  进一步加强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进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支持措施,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薪酬待遇、职称评审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围绕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重点工程、重大项目、重大科技攻关和关键技术领域,鼓励各地区各单位拿出一批急需紧缺岗位面向社会集中开展公开招聘,选调优秀急需紧缺人才。鼓励通过特聘、兼职、项目合作、短期工作、担任顾问等柔性引才用才方式,吸引更多人才提供智力支持。

  专栏4 “首席科学家”“首席工程师”项目

  鼓励各单位、机构设置“首席科学家”和“首席工程师”岗位,激励杰出科学家、工程师发挥重大引领作用。赋予“首席科学家”和“首席工程师”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支持其带领团队开展前瞻性、预研性选题研究,为智慧广电升级、大视听产业构建、未来电视研究探索增加积极动能。

  (三)着力推动青年人才培养

  高度重视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青年人才培养,着力发现培养一批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的优秀青年人才,不拘一格使用青年人才,促进涌现更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支持优秀青年人才在重大项目、重要节目、重要工程中挑大梁、当主角,为其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探索青年人才接续培养机制,推行导师制、师徒制等有效方式,注重发挥名家大师、领军人才的传帮带作用。完善优秀青年人才全链条培养制度,发挥企事业单位在人才培养、使用中的主体作用,鼓励用人单位制定个性化青年人才培养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建立人才培养实践基地。

  专栏5 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青年创新人才工程

  着眼于选拔一批政治坚定、业务精湛、锐意创新、成果突出的青年人才,按照早发现、早储备、早培养的要求,重点遴选一批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中已崭露头角、发展潜力大的青年创新人才,重点支持、跟踪培养、大胆使用、动态考评、严格管理,促进行业高素质专业化的优秀青年人才不断涌现,建立一支靠得住、用得上的行业领军人才后备军,更好肩负起新时代推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高质量创新性发展的使命任务。不断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培养措施,重点支持其开展创作研究、培训研修、考察调研、实践锻炼等工作。

  (四)加强视听新媒体人才培养

  牢牢把握媒体深度融合大背景下新时代网络视听在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传播繁荣先进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使命作用,打造一支立足新阶段、展现新姿态、推动新传播的网络视听领域先进人才队伍,推动网络视听精品不断推出,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支持网络视听和传统广播电视领域开展人才智力、内容供给、技术创新等多方面深度交流合作,培养全媒型媒体人才。建立完善网络视听从业人员教育培训机制,强化网络视听播音员主持人、网络主播、网络视听内容审核员等网络视听从业人员思想引领、文化培育、道德建设和专业能力提升。设立网络视听领域专业奖项,充分发挥表彰奖励在网络视听内容创作、技术创新、专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导向作用,统筹利用推优、项目扶持等方式给予一批优秀网络视听人才更大支持,引导网络视听向精品化、主流化、精细化发展。支持视听产业园区设立专门人才培养培育基地,利用产业集群的规模优势打造人才培养良性环境。强化网络视听从业人员规范管理,坚持依法管网治网,不断加强网络视听播音员主持人、网络主播、网络视听内容审核员等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树立行业新风正气,营造向上向善的清朗网络视听空间。

  (五)建强基层一线人才队伍

  夯实基层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人才队伍,着力完善机制、加大力度、补齐短板,推动基层一线人才队伍强起来。鼓励支持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人才队伍建设,充实人才力量,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力度,提高基层广播电视人才队伍的质量和水平。围绕“视听+乡村振兴”加强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在智慧广电固边工程、智慧广电乡村工程、“三区三州”市级广电融合提升工程等重大工程项目中发现培养人才。支持中西部地区、边疆地区和民族地区基层广电人才队伍建设,在人才培养培训、推荐评选、职称评聘、表彰奖励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灵活采用集中培训、送教下基层、远程教育等教育培训形式,不断扩大培训覆盖面。加强广电基层党组织建设,使之成为助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

  四统筹做好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建设

  (一)新闻舆论人才队伍

  聚焦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人才队伍。强化政治素养,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把牢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审美趣向。强化实践锻炼和岗位历练,组织引导人才参与重大主题宣传、重要新闻报道、重点节目栏目,培养更多知名记者、编辑、评论员、主持人、播音员。组织新闻宣传人才深入基层一线开展采访调研。加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播音员主持人职业资格管理,推进职业资格制度与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职称制度有效衔接。围绕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主流媒体,实施全媒体人才培养专项计划,着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全媒体人才。

  专栏6 全媒体人才培养专项计划

  持续推进实施全媒体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加快造就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要求的全媒体优秀人才。推动人才队伍与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和传播平台深度融合,加快人才全媒体转型。打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人才使用通道,鼓励和推动知名编辑记者、评论员、播音员、主持人到新媒体平台发挥作用,打造有影响力的新媒体账号,不断提升主流媒体在网络空间的影响力、公信力。建立科学合理、适应新媒体特点的人才激励机制,凝聚人才,激发活力,鼓励创新,调动从业人员融合发展积极性。加强新兴媒体内容生产人才、技术研发人才、资本运作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引进,加大力度吸纳互联网、物联网等跨行业人才。推动人才在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媒体平台之间合理流动,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开展全媒体理念和技能培训,完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领域,加强全媒型、融合型、专家型媒体人才培养,造就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坚持规范与发展并重,教育引导传统媒体新闻采编播人员熟悉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网络舆情意识,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引导从业人员做网络空间正能量的传播者。完善网络视听播音员主持人管理制度规定,促进网络视听播音主持队伍健康有序发展。促进科技人才和传媒人才融合发展,补齐媒体融合专业人才短板,确保队伍结构更加合理。探索“工作室”生产模式,优化全媒体人才的培养孵化平台。

  (二)文化艺术人才队伍

  聚焦人民群众新期待,提供更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抓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专业人才培养和支持,培育一批高水平文艺创作人才,造就一批德艺双馨的名家大师。坚持实践标准,注重在文艺创作特别是主题作品创作一线,发现和培养高水平文艺创作人才。充分发挥评选表彰、项目扶持的示范引领作用,按照“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要求,鼓励扶持一批优秀国产电视剧、文艺节目、纪录片、动画片、网络剧片等视听作品及人才,加快推动视听内容创作生产繁荣发展。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教育,健全导演、编剧、制片人、演员、经纪人等文艺从业人员常态化培训机制,以文艺业务骨干培训项目为主要抓手,常态化、长效化开展思想政治、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培训。组织开展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建立文艺创作人员到基层“下生活”制度,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增进人民情感和创作积累。围绕电视剧、网络剧片拍摄制作流程,加强摄影、录音、美术、服装、化妆、道具、烟火、置景、灯光、特效等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和职业教育。

  专栏7 文艺名家项目

  聚焦创作生产优秀视听作品这一中心环节,通过扶持重点作品、组织考察采风、举办高级研修班等,着力培养一批造诣高深、成就突出、影响广泛的杰出编剧、导演、演员等高层次创作人才,支持其承担重大课题、重点项目、重要演出等活动,助推文艺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

  专栏8 新时代青年视听文艺骨干培养计划

  积极发现、培养政治坚定、业务精湛、潜能巨大的青年编剧、导演、演员等文艺骨干。面向青年演员和经纪人开展思想政治、职业素养、法律法规等培训,教育引导相关从业人员强化使命担当,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做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通过定期组织创作采风、举办高级研修班、举办论坛、组织创作,以及老艺术家传帮带等方式,促进有潜力的青年创作者加速成长,建立一支靠得住、用得上的文艺骨干后备军。

  (三)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聚焦引领未来创新发展,培养造就一批瞄准科技前沿、潜心研究攻关、掌握关键技术的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坚持长远眼光,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领域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适应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元宇宙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相关领域与新兴技术领域交叉融合型人才培养。加强科研诚信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加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科技专家库建设,发挥行业内外专家咨询指导作用。实施技能人才开发行动,完善广电行业特有技能人才职业技能标准,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队伍。

  专栏9 青年科技人才薪火计划

  以培养一批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领域优秀科技后备人才为目标,促进科技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工程实践有机结合。建立健全以信任为基础的青年科技人才支持机制,在重大项目资源分配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加大科技人才传帮带培养力度,协同开展工程硕博士培养,打造一批“优秀科技人才传帮带导师”,培养一批“青年科技人才传帮带学员”,通过师徒传承、示范引领、传授专业经验、帮扶工程实践、带领技术攻关,搭建科技人才成长成才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四)国际传播人才队伍

  聚焦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要,建设一支覆盖广泛、专兼结合、善于讲好中国故事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国际传播人才队伍。依托重点人才工程项目,发现培养一批在“视听中国”系列活动、中外媒体合作、对外宣传报道、影视节目交流等方面有突出成果和创新突破的人才,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围绕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展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国际传播人才定向培训,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具有战略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五)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聚焦构建新时代大视听全产业链发展格局,促进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建设一支讲政治、守纪律、懂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充分发挥视听产业基地(园区)在集聚、吸引、孵化产业人才方面的作用,着力培养造就高质量复合型产业人才队伍。加大系统化培养力度,培养一批熟悉传播规律、擅长新媒体平台运作、懂策划营销的人才队伍。适应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要求,积极培养和引进市场运营、产业投资、视听经纪、内容策划、国际贸易、艺术管理、产业融合等方面人才。

  五重点举措

  (一)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完善人才使用机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充分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赋予用人主体在人员招聘、编制使用、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绩效工资分配上的更大自主权。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注重在重大宣传报道活动、重大题材创作、重大科研工程项目和急难险重任务中识人选人用人。建立符合大视听发展新需求的人才发现机制,拓宽、畅通新型人才发现晋升的渠道,探索异地工作、特聘、兼职、顾问等柔性引才用才机制。遵循精神文化产品生产传播规律,积极为人才松绑,在创作研究、经费使用、资源配置、人才培养等方面赋予人才更大自主权。鼓励领军人才、创新人才“揭榜挂帅”带团队、出成果。深化完善项目制、工作室制,实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方式,为特殊人才开辟“绿色通道”“快车道”。

  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充分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着力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四唯”现象,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把品德作为人才评价的首要内容,加强对人才科学精神、职业道德、从业操守等评价考核。完善评价标准、坚持分类评价,对新闻传播人才,着重评价其成果作品的社会影响、传播主流价值以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贡献等;对文艺创作表演人才,着重评价其代表性成果和作品的影响力、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和增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精神力量的贡献等;对基础研究人才,着重评价其提出和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能力、成果的科学价值、学术水平和影响等;对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着重评价其技术创新与集成能力、取得的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技术突破、成果转化、对行业或产业发展的实际贡献等;对经营管理人才,着重考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经营管理业绩以及推动大视听产业发展的贡献等。丰富评价方式、优化评价周期,推行代表作制度。对创作人才、科研人才试点推行聘期评价、长周期评价。完善职称评审制度,建立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和重大突出贡献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畅通新文艺群体职称评审渠道。根据构建大视听发展格局需求,推动增设相关专业职称。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合理确定绩效工资水平,建立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落实高层次人才绩效工资总量单列政策,鼓励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充分激发团队和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活力。对从事基础性研究等研发周期较长的高层次人才,可适当提高基础性绩效工资或基本薪酬的比重。建立健全充分体现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鼓励开展科研、创意成果转化收益分配试点,推动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享受科技创新扶持政策。鼓励国有广电企业开展多种方式的中长期激励措施,推动建立符合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特点的薪酬分配制度。支持国有控股广电上市公司依法合规采用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等方式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业务)人员开展股权激励。探索对公司经营业绩和持续发展有直接重要影响的核心骨干人才建立超额利润分享机制。

  (二)完善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围绕未来电视、广电5G建设等重点领域,积极促进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集中力量办好广电总局实验室、媒体融合创新中心,培育一批一流产业园区、领军企业,探索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产教融合培养基地。推动人才培养关口前移,支持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单位、机构与高水平大学开展联合人才培养,实行订单培养、源头培养,有针对性地培养急需和高精尖缺人才。鼓励高等院校搭建文化、艺术、技术、传播跨学科综合培养平台,推动建立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加强广电与网络视听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设,注重发挥其指导服务功能,拓展教育培训抓手,夯实人才培养基础。推动广电与网络视听职业教育数字化改造升级,加强院校共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联合行业企业开发教材、标准体系,申办开展行业技能竞赛,探索建设产教技术创新平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实现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全面贯通。

  分层分类开展人才教育培训。制订实施《2023—2027年广播电视教育培训规划》,坚持采取集中轮训、网络培训、研修班、报告会、大讲堂、人才论坛等多种形式,面向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开展分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的教育培训。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干部头脑,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首课主课必修课,贯穿实施全过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做好党章党规党纪教育,加强党的宗旨作风、党内政治文化、党史国史、党的优良传统教育,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开发广电红色教育基地,增强政治建设和党性教育的现实针对性。加强专业能力培养,开设高层次人才轮训班,实施中青年骨干人才专业研修计划。大力开展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构建人才终身教育体系。健全导演、编剧、制片人、演员、经纪人等创作领域从业人员常态化培训机制,鼓励支持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机构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健全人才挂职、调研、考察制度,组织专家学者、文艺工作者等从业人员到社会实践前沿、生产生活一线,开展国情考察、社会调研、实践锻炼、志愿服务等活动。

  促进人才交流合作。健全人才流动机制,营造开放有序、良性竞争的用人环境。鼓励新闻采编人员与经营管理人员双向岗位交流,鼓励新媒体人才和传统媒体人才双向交流,鼓励传统媒体人才向全媒体人才转型,培养一批适应大视听发展格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推进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从业人员信息数据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探索建立人才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人才资源顺畅流动、有效配置。优化人才地域分布,打造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杭州、长沙等地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人才高地,充分发挥人才聚集和辐射作用。支持国家级广电机构发挥“国家队”人才优势,与地方建立人才定向培养、对口交流机制;鼓励经济发达地区与边疆、民族地区开展人才合作。大力支持广电人才“引进来”和“走出去”。发挥重点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人才聚集作用,建设好高水平引才引智平台。鼓励行业专家、领军人才、文艺创作人才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支持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海外分支机构吸引使用本土化人才。

  (三)建立健全人才政治引领和服务保障制度

  加强人才引领凝聚。充分发挥党的组织凝聚人才、引领人才优势,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精神激励,团结支持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各方面人才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做好专家人才思想政治工作。优化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大力宣传优秀人才典型,做好全国广播电视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评选表彰工作以及各类全国性评选表彰的人才推荐工作,表彰和推荐一批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发展、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杰出贡献和突出成绩的优秀团队和人才。鼓励各地区各单位结合自身优势组织举办技能竞赛、人才宣传展示等活动,促进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提高服务保障水平。加大对专家人才的保障力度,努力提高青年人才、高层次人才在落户、住房、子女入学、医疗、养老等方面的保障水平。为创作人才、科研人才减负松绑,减轻其事务性负担,减少对创造性劳动的干扰,让他们心无旁骛地开展创作、科研工作。完善符合行业特点的经费管理办法,依法依规赋予人才更大的经费使用权、项目决策权、成果处置使用权。

  加强对新文艺群体的团结凝聚。积极做好网络主播、网络视听主创、独立制片人、独立演员等新文艺群体工作,建立落实教育引导、培养培训、管理服务等制度,着力提高新文艺群体政治素质、导向意识、把关能力和专业水平。广泛吸引新文艺群体参与重点视听作品的创作生产,培养高层次人才。在新文艺群体的职称评定、档案管理、表彰奖励、人才项目申报、业务培训、会员发展等方面给予同等对待。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群团组织作用,做好代表性人士联系服务和组织吸纳等工作。健全从业人员规范管理体制机制,加强职业道德委员会建设,对从业行为进行行业规范,对违法违规从业人员实施行业惩戒。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做好新文艺群体的党组织建设,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吸纳新文艺群体中的优秀人才壮大党员队伍。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各级党委(党组)主体责任,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分管负责同志要明确责任具体抓,建立定期研究人才工作制度,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及时解决人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健全协调推进机制,加强同组织、宣传、人社、发改、财政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支持。

  (二)强化人才工作督促指导

  加大督促考核,将人才政策落地、人才投入力度、人才环境优化等作为广电各级领导班子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督促各地区各单位根据人才规划,制定有关落实方案,并定期向总局报送人才工作进展情况。强化监测,建立规划目标任务实施情况定期评估制度,适时开展总结评估。建立健全规划动态调整机制,及时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实施成效。总局根据报送信息以及新情况新问题,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及时指导和督促规划任务落实。

  (三)营造良好人才生态环境

  加大宣传力度,做好人才发展规划的阐释解读,及时总结推广人才发展规划实施中的典型经验、做法和成效,在全社会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氛围。加强人才工作队伍建设,配齐工作力量,加大培训力度,完善运行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工作队伍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来源: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编辑:张一一)


责任编辑:吴全忠
  • 免责信息:本网站没有经营性质和盈利属性。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有本网转载且涉及到版权问题的,请联系删除。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3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9523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091664 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文明办网举报电话 智慧31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7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