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助力优化营商环境新闻发布会
  • 发布时间:2023-01-31 09:12:00
  • 来源:中广网
  • 中广网移动端
  • 分享到
  • 回到顶部

  1月30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优化营商环境”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七场,介绍市市场监管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助力优化营商环境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知识产权是衡量营商环境的重要指标,是“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的重要着力点,是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去年是全市“重点工作提升年”,也是三年攻坚突破的关键年。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聚焦“先把经济搞上去”,制定“一二三四”工作思路(即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争取两项重要考核指标提档进位,推动创造质量、运用效益、保护能力三个提高,做好“培育主体、搭建平台、营造环境、精准服务”四篇文章),扎实开展知识产权赋能提升行动,支撑“6+3”现代产业体系的快速培育,为“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贡献了知识产权力量。

  一、健全完善政策体系,有力优化创新环境。按照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强省建设要求,根据国家和省有关知识产权的规划精神,制定《枣庄市“十四五”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全面分析我市知识产权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明确“十四五”时期知识产权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实施路径等内容。根据《山东省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纲要(2021-2035年)》文件精神,代市委市政府起草《枣庄市贯彻落实〈山东省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纲要(2021-2035年)〉实施方案》(代拟稿),为我市知识产权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明确了发展目标,部署了15项重点任务,已按程序送审印发。制定《专利通报制度》《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制度》《知识产重点维权援助企业联系制度》等工作制度,建立“6+3”现代产业体系的重点企业库,编制《枣庄市知识产权攻坚年服务手册》,形成职能清晰、高效履职、精准服务的工作制度体系。为高质量完成知识产权考核任务,我们成立知识产权考核专班,将任务指标分解到区(市),市局统筹协调按月调度,有力保障知识产权考核提档进位。知识产权的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制度机制不断完善,有力优化了创新环境。

  二、精准培育创新主体,有力激发创新活力。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是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工业是主战场,企业是主阵地。聚焦我市30家创新成长型企业和知识产权重点企业,根据“培育一批、储备一批、推荐一批”的梯次培养路径,积极培育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全面提升企业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能力,为企业转型升级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目前3家企业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9家企业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滕州市成功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名单。以培育高价值发明专利为导向,建立以“6+3”现代产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主体的100家高价值专利培育企业库,优选7家企业开展高价值发明专利培育试点项目,举办2期高价值发明专利培训班。积极与中国(山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国家专利局济南代办处合作,打通专利快速预审和优先审查“绿色通道”(发明专利授权周期由22个月最快压缩到2个月),共计228家企业通过主体备案审查,同比增长486%,创新主体活力显著增强,发明专利授权速度显著提高。积极引导企业争创省级专利奖,2022年,我市3家企业专利荣获第四届山东省专利奖。山东泰和水有限公司荣获二等奖;兖矿鲁化和山东丰源轮胎分别获得三等奖,这是我市企业获得奖项最多的一次。2022年,全市发明专利授权量685件,同比增长5.5%。pct国际申请18件,同比增长63.6%。有效发明专利3252件,同比增长16.3%,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8.43件,位居全省第十位,有力激发了创新活力。

  三、充分运用扶持政策,有力提高转换效率。知识产权运用是最终目的,是企业创造价值的体现。市局与中行、邮储银行、农商银行建立战略合作,举办10余次政银企“面对面洽谈”对接推介会,大力开展“入园惠企”活动,着力宣传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贴息政策,现场提供政策指导和质押融资相关事务服务,针对重点企业实施“一企一策”,打通质押融资的难点堵点。2022年,我市专利权质押融资138件,质押金额达10.79亿元,同比增长142%,其中质押金额超1千万的企业达34家,有效破解了中小微企业“轻资产、缺担保、融资难”困境。全力争取知识产权重点项目,开展专利技术转移转化计划试点申报工作,积极培育筛选高校、园区、企业等重点对象,枣庄常大技术推广服务有限公司荣获省专利技术转移转化计划试点单位,获得省级补助资金50万元。扎实推进专利导航工作,助企破解科创瓶颈。山东连云山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枣庄泰瑞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枣庄鑫金山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获批2022年度省级专利导航项目,获50万省级资金支持,有力提高了我市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效率。

  四、全面加强保护力度,有力维护创新权益。知识产权保护是保护创新的重要手段,更是打造优良营商环境的基础。市局与市检察院建立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与市中级人民法院建立“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机制,与市公安局建立行刑衔接机制,行政执法和司法衔接更加顺畅,着力推动纠纷多元化解,办理知识产权侵权纠纷司法确认案件10余件。着力推动市区联合执法和地理标志联合执法,全市专利行政裁决案件实现零突破,立案达25件,已作出行政裁决12件。着力推动专利保险助企行动,积极争取省级财政保费补贴政策,共组织全市9家保险公司,为19家企业251件专利办理专利保险,保费金额达100余万元,享受省级财政补贴76万元,降低企业知识产权维权成本。着力推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主动为我市企业公益代理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权无效宣告案件,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权无效宣告案件互联网庭审,最终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支持。另外,我市某大型涉外出口企业涉及商标案件,我局赴企业现场指导两次,为企业出具知识产权侵权指导意见,为企业应对海外纠纷提供了指引。我市还获批一项2022年度省级重点产业知识产权海外侵权风险防控项目,获得省级支持资金20万元;2家单位获批省级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项目,分别获得省级支持资金10万元。以枣庄高新区互联网小镇为载体,着力打造全市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服务平台,2022年7月份开始运行,将成为我市专利创造、专利成果转化和专利保护的集聚地。积极推进市级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和商标品牌指导站建设,先期设立“枣庄市商标品牌指导站”33家、“枣庄市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12家,为市场主体提供便捷、高效服务,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更加优化。

  五、全力强化监督管理,有力提升创新质量。长期以来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存在着服务不规范、监管力度不够、监管依据不足等问题,困扰着全国各地知识产权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此,我们在全省率先组织制定《知识产权代理服务规范》地方标准,现已完成起草、立项和征求意见,即将发布实施,将填补我省知识产权服务业的标准化空白。市区联动全力推进非正常专利核查整改工作,加强与外地代理服务机构联系,多渠道开展工作,引导督促其主动撤回非正常专利申请,全市非正常专利申请撤回率达到98%以上,营造了以创新为目的进行发明创造的浓厚氛围。加强知识产权标准化试点,建立行业、地方、团体标准,形成政府监管与行业企业自律相结合的监管模式,地理标志产品店子长红枣、山亭火樱桃和伏里土陶获地方标准立项,拟于近期发布实施。选取山东连云山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专利标准化试点,已被省市场监管局列为山东省标准化战略性重点项目,两项团体标准也经山东省建材工业协会立项,已完成标准起草,进入征求意见阶段。我市打造的“知识产权+标准化”监管模式,凝聚了行政部门、行业组织和企业合力,形成社会共治的新局面,有力提高了创新主体的质量。

  六、着力创新服务方式,有力提升创新能力。在全省率先打造“知识产权服务专员通办”新模式,首批遴选40余家重点企业推行知识产权全生命周期服务,帮助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实现“一家企业一名专员、精准服务一次办结”。“知识产权服务专员通办”新模式推动我市3项专利标准化项目实现新突破,压缩知识产权事项办理时限80%以上。市委主要领导对《打造“知识产权服务专员通办”新模式》作出批示,该做法先后被《大众日报》《山东市场监管杂志》等媒体报道。推动维权援助“三个首创(首创“主动找、热情接、及时转、优质服”维权援助形式,首创“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综合维权援助模式,首创“公职律师+维权援助”机制”),现已办理维权援助案件10余起。充分利用国家专利局济南代办处枣庄工作站平台作用,开展“专精特新”专利赋能创新发展行动,组建专业技术团队,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与企业对接,助力企业纾困解难,累计帮助110家“专精特新”企业解决快速审查、专利质押、贯标、海外纠纷维权等方面问题230余项。

  2023年,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第一年,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工作突破年”。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产权的重要论述和国家、省、市系列会议精神,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坚决树牢“快就是大局”的理念,做好谋篇布局,注重多点发力,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强市战略,着力在优化顶层设计上下功夫,着力在完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着力在实施高价值发明专利培育行动上下功夫,着力在实施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提升行动上下功夫,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环境,持续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打造知识产权“枣庄样板”,为现代化强市建设贡献力量。

  (来源:枣庄发布)

  (编辑:张一一)

责任编辑:吴全忠
  • 免责信息:本网站没有经营性质和盈利属性。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有本网转载且涉及到版权问题的,请联系删除。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3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9523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091664 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文明办网举报电话 智慧31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7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