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4日,山东省德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与心理卫生科主治医生徐光勇结束了长达三年的援疆工作,圆满完成任务回到德州。
作为山东省第十批援疆暨第三批对口支援兵团干部人才计划中的一员,徐光勇为新疆这片热土,送去了中医针灸、康复理疗和小儿推拿技术。“只要能把技术留在那片土地上,我就心满意足了!”回顾三年多的援疆经历,徐光勇心中倍感踏实,无悔当初的选择。
“援疆”之路任重道远
2005年高中毕业后的徐光勇报考了山东中医药大学的中医针灸专业;2010年毕业后,先后考入德州市、北京市等知名医院工作,直到2017年他重回德州,进入德州市妇幼保健院工作。
参加工作伊始,徐光勇就怀揣着“援疆”的梦想。“能把自己的医术留在那片土地,我觉得很有意义。”徐光勇说。2019年12月,经过层层筛选,徐光勇符合援疆医生条件,但想到家中仅出生10天的小儿子以及刚上二年级的大儿子,拿着申请表的他不知该如何向妻子开口。“家中有我,你去吧!”妻子简单一句话,让徐光勇十分感动。
2020年3月25日,徐光勇首次进疆,来到兵团第十二师头屯河农场医院。这里地处海拔700多米,气候干燥,流鼻血成了“家常便饭”;饮食辛辣,对辣椒过敏的徐光勇只能在每次吃饭前准备两大碗热水,把菜涮干净再吃……除了生活上的不适,工作上也面临很多困难:头屯河农场有近3万人,医院却只有一家,虽硬件配备齐全,但专业人员紧缺,中医康复科“名存实亡”。“当地百姓对于‘扎针、推拿就可消病’的诊疗方式非常抵触。”徐光勇说,虽然排队跑来看病的患者很多,但一看到桌上放着的针灸针、小针刀等,很多都吓得头也不回的跑掉了。
医术精湛获当地百姓赞誉
头屯河农场一连职工王天芳便是“跑掉”的其中一人。今年52岁的王天芳因常年劳作,导致肩颈、腰腿疼痛难忍。第一次在医院见到徐光勇拿出的针灸针,王天芳从床上爬起来就往外走,说什么也不治,“一想到要往身上扎针,我有点害怕。”虽然心存顾虑,但王天芳仍加上了徐光勇的微信,经过他的耐心讲解,加上看到有同样困扰的邻居在针灸的治疗下一天天好转,王天芳又心动了。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她再次来到农场医院中医康复科,一连多日的针灸、TDP烤电等治疗让困扰她多年的问题得到改善,也让她自愿做起了“中医宣传员”。头屯河农场的老百姓大多相熟,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都慕名前去治疗。当年4月底,医院的35张病床全部住满,一大半是做中医针灸、康复理疗的患者。
“别看徐大夫年轻,手法好,会的也多!”提到徐光勇的中医技术,居民马娟赞不绝口。马娟的女儿今年1岁半,因为早产脾胃虚弱,总是反复积食,平时上班的她只能每周请假一天,带孩子去市里做小儿推拿。“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做,真是太好了!”马娟说,孩子现在吃饭好多了,也很少积食,这都要感谢徐医生。
在头屯河农场,像马娟一样受益的百姓有很多。为了让当地百姓都能得到更好地医疗服务,徐光勇创建了微信群,只要有人咨询,他都第一时间回复。渐渐地,徐光勇的办公室、家门口,经常放着患者送来的自家地里种的新鲜瓜果和农副产品。患者的信任与淳朴的笑容,让徐光勇心生温暖。
倾囊相授把技术留在农场
2021年8月,为期一年半的援疆工作进入尾声,不忍刚有起色的中医诊疗技术后继无人,徐光勇在征求妻子的意见后,选择继续留疆,还动员身为医生的妻子也加入援疆工作。同年9月,张霞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还有婆婆举家来到新疆,夫妻二人并肩作战,成为第三批中期轮换援疆医生。
为了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把技术留在农场、传在当地。2022年3月,热依买木·买买提入职头屯河农场医院,成为徐光勇的“亲传弟子”。在“一对一”带教工作中,徐光勇用心向热依买木传授每一项技术,将自己所学所知倾囊相授。不仅手把手教她穴位扎针,还指导她如何处理医患关系。仅半年的时间,热依买木就克服了找不准穴位、不敢扎针等难关,已经可以独自接诊治疗。
三年来,徐光勇累计门诊诊疗6000多人次,参加义诊巡诊活动30余次,行程近4000公里,为团场辖区1500余人上门健康查体、送医送药;三年来,徐光勇积极发挥中医技术优势,协助利用援疆资金协助购置干扰电、超短波、超声波等康复设备,真正让团场职工群众用最少的就诊费,体验到最高端的现代康复诊疗技术。三年援疆路,一生兵团情。“有机会我还想回去。”徐光勇说,那里有他一份特殊的牵挂。徐光勇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援疆初心,不负援疆使命。
(朱宏伟 李欣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