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 发布时间:2024-07-24 15:42:57
  • 来源: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重庆理工大学分中心
  • 作者:李超 郑毅平
  • 中广网移动端
  • 分享到
  • 回到顶部

建设“人工智能+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在当今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浪潮中,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正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构建“人工智能+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成为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之举。

一是构建智慧课程思政开放资源。推进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思政校园文化活动,是丰富课程思政形式、传播思政文化的创新路径。通过利用移动、智能与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精心设计思政元素展区,将传统的思政教育内容以虚拟现实的新颖形式呈现给学生,使他们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深入了解相关历史背景,汲取思政智慧。

以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为例,构建其课程思政教学文化圈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借助移动技术,学生能够运用社交平台与计算机网络领域的爱好者和精英展开交流、拓宽视野。同时,利用 APP 和小程序获取课程的实时热点,实现在线课程资源的共享,还能通过线上课程测试来查找知识漏洞,从而为线下教学提供有力补充。此外,教师还能借此关注学生的现实思想动态,加强思政意识教育,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其次,充分发挥 APP 和小程序中的智能技术优势。通过个性化测试,为学生量身定制私人导引系统,生成个性化学习方案。当智能技术检测到学生在前序课程中对某些知识点掌握良好时,能够在后续课程学习中适当减少这些知识点的出现频率,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最后,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三维虚拟化场馆。从远程终端到全球互联网络,利用智能化技术全方位展示、宣传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网络体系结构,直观地展示网桥、路由器等连接设备的使用方法。并且,通过开放教育资源,永久存储海量课程知识,让学生产生沉浸式自由学习的体验感,极大地增强了学习过程中的互动性,实现了实时交互,为校园文化活动和课程思政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是建设智慧课程思政开放课程。近年来,课程思政开放课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众多汇集此类课程的智慧教学平台应运而生。其中,MOOC 作为一个重要的线上教学平台,汇聚了大量优质的课程思政开放课程。它不仅提供免费的优质资源,还为学生打造了完整的学习体验,涵盖线上学习、练习、考试、交流等环节,学生最终能够获得分数、拿到证书,完成完整的学习过程。教育部的最新统计表明,我国的 MOOC 数量和应用规模已位居世界之首。

在“人工智能+”时代,现代教育手段为教学带来了更多可能性。通过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模式,加强了思政内容、专业知识与现实社会的紧密关联,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升思政育人的实际功效。例如,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网络技术在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思维。

 

建设“人工智能+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构建“人工智能+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可以为教师提供借鉴和指导,同时提升教学质量。

一是立足教师能力的整合与提升。建设“人工智能+ 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示范引领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需要整合专业教学能力、思政引领能力和智能化教学能力,实现三者的有机融合。在这一背景下,评选“人工智能+ 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不仅能够提升教师自身的能力,也为广大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二是拓展教师合作的跨界与交流。优秀案例的打造需要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紧密合作,在不同的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之间巧妙融会贯通。教师在讲解知识点的过程中,要善于融入近期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在探讨现实问题时深入进行理论解读,让所有课程都充满“思政味”,使所有教师都能够勇担“思政担”。

三是以案说法:以计算机网络课程为例。以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为例,在讲解计算机网络发展历史时,利用 VR、AR 等智能技术辅助学习,让学生深切感受科学家治学的严谨态度和活跃思维。在此过程中,培养工科学生的工匠精神,提高他们的政治认同感,强化科技伦理与工程伦理意识,激发科技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怀。

讲授网络体系结构时,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对比 TCP 和 OSI 参考模型,并在 APP 中组织分组讨论与合作。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规则意识、共享意识和平等意识,充分激发其创新精神,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讲授网络安全技术时,进一步规范学生的网络文明行为,增强学生的国家网络安全意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引导学生在网络空间中遵守法律法规,传播正能量。讲授互联网应用时,及时播放实时热点新闻,紧密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将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验实训当中。培养学生在智能时代的创新思维,以及浓厚的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和文化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建设“人工智能+课程思政”培训机制

为了更好地实施“人工智能+课程思政”,需要建立系统化的师资培训机制,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思政引领能力。

一是思想引领与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人工智能+ 课程思政”的推进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教师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则是提升教师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培训过程中,始终坚持将思想引领和师德师风建设有机结合,旨在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实现育人目标。

二是“线上 + 线下”式分专题精准培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手段,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师开展化整为零的分专题“线上 + 线下”式培训。这种培训模式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能够根据教师的专业背景和教学需求,提供精准的培训内容。例如,对于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可以重点培训如何在编程教学中融入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的思政元素;对于文科专业的教师,则侧重于培养如何在文学赏析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自信。

通过线上培训,教师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参与在线讨论和交流;线下培训则为教师提供了面对面交流和实践操作的机会,增强培训的实效性。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能够满足不同教师的学习习惯和需求,有效提升培训效果,为“人工智能+ 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建设“人工智能+课程思政”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保证“人工智能+课程思政”有效实施的重要环节。评价机制应包括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综合考察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一是传统评价模式的突破。教育效果的评价是确保“人工智能+ 课程思政”有效运行的关键环节。传统课程思政的评价方式大多依赖辅导员形成纸质文档存储,这种方式存在诸多局限性,如信息不及时、数据不准确、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等。在智能时代,我们需要打破这种传统的评价模式,建立课程思政评价电子档案袋。通过电子档案袋,可以更便捷地记录和存储学生在课程思政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和成果,实现评价信息的实时更新和长期保存。

二是主客观评价体系的构建。一方面,建立来自教师和辅导员的主观评价体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中的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评价;辅导员则可以从学生的日常行为、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方面给予评价。另一方面,利用移动设备开发专门对接课程思政电子档案袋的 APP 或者小程序,开展周期性、随机性评价。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全面考查学生的出勤、回答问题、学科小测等情况。同时,采用舆情监测设备,及时发现并记录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的动向,尤其是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中的言论和行为,将其作为客观评价的依据之一。

三是综合评价与持续改进。通过综合主观和客观评价数据,形成对课程思政效果的全面、准确评价。这种评价机制不仅能够为教学改进提供有力依据,还能够及时发现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调整和优化,推动“人工智能+ 课程思政”不断完善和发展。

总之,“人工智能+课程思政”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教学内容、优秀案例、培训机制和评价机制等方面不断探索和创新。通过构建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打造优秀案例,加强师资培训,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更好地发挥人工智能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赋能作用,培养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扎实专业知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创新路径研究”(课题批准号:CQGJ23077C);重庆理工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批准号:2023YB126);重庆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课题批准号:2023ZD05);重庆理工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课题(课题批准号:2023DJ307);重庆理工大学“一对一”结对共建课程思政专项(课题批准号:2023YDY15)。

(作者均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重庆理工大学分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唐来祥
  • 免责信息:本网站没有经营性质和盈利属性。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有本网转载且涉及到版权问题的,请联系删除。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3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9523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091664 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文明办网举报电话 智慧31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7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