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济南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 (2021—2035年)》正式印发,该规划明确指出,济南市共有泉水1209处,名泉950处,这是济南迈入“千泉之城”以后首次公布泉水总数。
关于济南泉水的源头,在过去的1000多年间,可谓是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主要有三派说法:
01泰山说
认为济南泉水来自泰山北麓溪水的入渗。泰山说的代表非曾巩莫属。
02济水说
这一学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主流。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济水自王屋山东流,有时隐伏地下,至济南冒出地面而成诸泉。
03现代科学
济南南依泰山余脉、北临黄河,在特殊的岩溶地层地质条件下,埋藏和运动于地下岩层孔隙中的地下水,在适宜的地形及水文地质承压下,自然涌出地面而形成。
不论是泰山说、济水说或是科学解密,被称之为“源头”的区域都绕不开一个地方——济南长清。位于泰山北麓、黄河之滨、曾是济水流经的主要地区,长清成为“泉城”重要的泉水补给区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透过长清这距离“源头”最近的百余处泉水,“千泉之城”千年魅力不减的原因也可略知一二。
“皇”字号加身 御道古泉相得益彰
众人皆知“点赞狂魔”乾隆帝热衷遍访名泉,对“泉城”更是情有独钟,几乎所到之处皆留有诗词:在大明湖题字“历下亭”,为珍珠泉题写“清漪”,品尝过趵突泉泡制的茶后册封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
一生酷爱游山玩水的他,更是六下江南、四巡山东、八到灵岩寺。就在这条他走了多次的纵贯济南长清南北的“九省御道”上,留下了许多对长清古泉的赞美。
与趵突泉一样被乾隆“钦点”的就有长清的甘露泉。
在长清灵岩寺行宫下榻期间,皇帝饮用泉水泡茶后感觉茶味更浓香醇可口,看到潺潺流下的泉水后诗兴大发,写下了“四柱虚亭俯石泉,法王甘露法如然。所欣恒在山中住,不向人间诩瑞编”这首流芳千古的诗篇,并当即给此山泉题名“甘露泉”。
(甘露泉)
在卓锡泉畔,乾隆诗曰:前临卓锡一幽亭,万壑千岩景必收。最喜东南缥渺处,澄公常共朗公游。
看到飞泉(雨花岩)乾隆诗曰:峰枝涧叶未芬芳,只有天花扑鼻香。底事坐来都不著,维那室里即斯床。
除了乾隆亲笔,九省御道上还流传了许多这位皇帝和泉水不得不说的故事:
比如在九省御道行上的行宫之一崮山行宫。据传,乾隆皇帝微服私访下江南的时候,路过如今崮云湖街道的皇姑井村,韩姑热情取水送与乾隆皇帝,皇帝认韩姑为干女儿。韩姑井也跟着“升格”为皇姑井;在明清帝王泰山封禅的必经之地的张夏街道焦台村,有一眼名叫皇路泉的泉水,顾名思义“皇上走过的路”。据传当年乾隆皇帝微服私访时途经此地,饮用过此泉水,题名为“皇路泉”......
诸如此类,在九省御道上有十余处之多。
这些泉水虽不尽在名泉榜单,却已喷涌千年。
大概也因为这条环境优美、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路时常沾“皇气儿”,象征皇家权威的“龙”图腾便成为长清古泉不可或缺的元素。
泉水中或是有关于“龙”的传说,在五峰山群仙峰东青龙峪安乐轩附近的青龙泉,传说为东海龙王幼子化身;或是泉池有石雕龙图腾,济南七十二名泉中的袈裟泉、甘露泉、清泠泉,以及长清116名泉中的双泉、佛殿泉、大龙化寺泉等泉眼均有雕刻精美、百年以上历史的石雕龙口.....
“皇”“御”“龙”字号的百余处泉水见证了九省御道的辉煌和繁荣。
依泉而建 “山水长清”自古有之
灵岩寺内有一泉群名为五步三泉,乃定公建寺的灵泉。清《长清县志》、《济南府志》、《灵岩志》均著录。
(五步三泉)
相传,前秦永兴年间(公元357年),法定禅师由白虎驮经,青蛇引路,来到灵岩,转了多时,见无水,正犹豫时,忽有樵夫指点,说双鹤鸣处有泉,然后隐身不见。法定顺着樵夫所指的方向走去,两白鹤飞起的地方果然有两泉,法定便将锡杖插于地上休息,随之顺着锡杖又涌出一泉,这就有了“双鹤”、“白鹤”、“卓锡”泉的称谓。三泉相临,俗称“五步三泉”。
后法定禅师重建寺院于方山之阴曰“神宝”(在小寺村南现仅存遗址),又建寺于方山之阳曰“灵岩”(在今寺址东北甘露泉旁)。
合龙寺亦是如此。
传说当年,有一道士名叫李道德,云游至此,突然发现有一条龙从东侧岩壁上腾空而起,随即,在龙腾之处,出现了一眼泉水。李道德随后在水边上又发现了一块石碑,碑上刻着“龙泉观”三个字。李道德意识到,这可能是有神灵在明示他,于是,李道德便在此营造殿宇,创办了龙泉观。
以泉水命名的寺院也屡见不鲜,比如龙居寺与龙居泉、花岩寺与花岩泉、大化龙寺与大化龙泉、龙泉寺与龙泉等等。
泉水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饮用水源,为了满足僧众生活用水,选择在有泉的地方建寺庙似乎不足为奇,但为何长清的名泉多与寺院僧道密不可分?
(五峰山泉群)
大抵是因为中国的宗教讲究天人合一,名僧高道最喜选幽静去处筑庵建寺,在远离尘嚣、风景绝佳的山林里可以更好的清净修行,在建筑风格上更能与自然实现和谐融入。
所以,凡是修建寺庙道观的地方必定要风景秀丽。
这些隐于长清山间的泉水和寺庙证明,“山水长清”的名号自古有之。
因泉而名 文化符号独一无二
中国古代文人有“深山寻古刹,平地看佛堂”的雅好,泉水与宗教结缘,自然就吸引和留住了文人雅士,泉水聚集之地,必少不了文人赞颂、名仕隐居。
乾隆帝就曾为灵岩寺内的铁袈裟作诗八首之多:
(袈裟泉)
乾隆三十年(1765年)所题:“铸钟弗就袈裟就,孰是幻兮孰是常。或曰石坚如铁耳,难持一切问荣将。”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第四次来到灵岩寺:“祖衣作铁底须惊,七字因之为定评。当是铸钟昔未就,袈裟略似故传名。”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年届八十的乾隆帝最后一次来灵岩:“一领净衣那论斤,法身披祗当丝纹。铸钟想以不成废,置此半途徒费勤。”
早在乾隆之前,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诗》中就已有文人墨客对铁袈裟的来历进行过探究。
乾隆题字的“甘露泉”也是古代文人“打卡”的网红地。元代的郝经,清代的施闰章、姚鼐、王培荀等都曾咏诗撰文赞美。
有人钟爱“热门”,有人独辟蹊径。
位于长清区五峰山东南润玉泉村中的润玉泉,虽鲜有人知,却有清人于绍舜为其所做的《润玉七峰》:“五峰南望七峰连,岚翠遥笼润玉泉。指点初阳刚上处,参差牙笏俨朝天。”。
他还为五峰山西南一处明泉作诗《明泉早照》赞曰:“棣山绝顶见泉流,贮露含云天际浮。”提名“明泉早照”,古时被列为五峰山外八景之一。
(清泠泉)
杜仁杰也曾作《题五峰山》诗称:“泉鸣灌木杪,人语飞鸟上。”所谓“泉鸣”和“凿池引泉”,即今五峰山第一名泉“清冷泉”。
古代文人墨客还爱到长清隐居。
背靠青山,头盖松荫,傍于青泉,临于池畔,这种幽静自然的环境简直就是文人们的“梦中情地”。
据康熙《长清县志》及山巅万历碑刻载,马山是战国鬼谷子隐居之山,有鬼谷洞,在山谷上方的泉水命名为鬼谷泉。
清道光《长清县志》和《济南府志》亦有载,清康熙《灵岩志》称在铁袈裟以东、“乾隆行宫”西有一处石龟泉,泉水从石龟腹中流出,故名。金人陈寿恺、元人杜仁杰先后在此隐居,可谓地杰人灵。
随着文人墨客的“打卡”“点赞”“评论”,泉水便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和内容。
这些泉,就不再仅仅是自然的景点,还是历史的遗产,更是文化的符号。
傍泉而居 泉于长清是根、是魂
历史已经证明,人们心中无泉,泉水就会消失;惟每一个济南人心中有泉,泉城方能存续。
(皇姑井)
“有泉就有根。一旦没了皇姑井,我们皇姑井村的村民也就没有根了。”说这句话的人是皇姑井村的村民。
在长清,泉水就是这样无以复加的存在。泉水不仅滋养了一方水土,更赋予了长清这座城市独特的气质和魅力,成为城市蓬勃生命力的象征。村庄以“泉”为名、村民傍泉而居,叮咚作响的泉水伴着世世代代的长清人成长,并形成了以泉水文化为基础的地方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长清人也一向爱泉。
(满井泉)
以泉水入镇名、以泉名为村名的双泉镇满井峪村始于明朝初年,为了期待井水满溢的愿望,村民将村内泉水更名满井泉,是这座村子几百年来的生命之泉。如今,虽然村内早已通上了自来水,但村民依旧将满井泉作为重要水源,历代都会自发维修。每逢雨季,满井泉“漫井”而出,展现出千年古泉的强大生命力,也寓意村民沸腾而热烈的生活。
常饮山泉水是长清多有“长寿村”的重要原因。
2015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就曾以张夏长寿村为样本研究过长寿村的生态环境特征,其中饮用符合矿物质的水成为长清人长寿的“秘密”之一。
爱泉、敬泉,长清不仅保水源、保路径,更保风貌、保文化。
连续多年,长清开展泉水保护行动,对名泉保护工作进行总体部署安排,出台了《关于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多部文件。同时,还对名泉进行了提升改造,对列入济南市名泉录的长清区119处名泉进行普查,为每一处名泉都找到了自己的“守护者”。
(檀抱泉)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大道至简、上善若水”“仁者爱山、智者乐水”的泉文化精神在长清人身上传承、弘扬,展现地淋漓尽致。
从古至今,这片土地上“善人”“好人”层出不穷。
以“泉”之名 从文化符号延展到产业符号
济南提升文化软实力,泉水是一个绕不开的重要符号。于长清更是如此。
讲好泉水故事不仅要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讲文化故事、民生故事,更要讲好泉水产业故事、发展故事。
2021年泉水节的宣传主题为“潮起新黄河,泉涌新时代”济南市国际泉水节长清区分会场活动的宣传主题为“游山水长清,品名泉茗茶”。
这对好“CP”的出道是长清泉水文化元素嫁接产业营销的一次尝试。
以此为契机,长清推出了“泉水盛宴”系列活动,打造具有千年古城风韵的特色泉水旅游目的地。
灵岩寺、五峰山、大佛山、莲台山、大峰山等景区及张夏街道围绕泉水旅游主题,设计开发了茶艺表演、泼水节、寻泉健步走等多条自由行、主题游等旅游产品,通过一日游、两日游线路将各个景区串起来,涵盖康养旅游产品、红色旅游产品、研学旅游产品等主题旅游产品。
一系列带有泉水元素的地方特色产品也逐渐名声大噪,天然长清水,泉水浇灌的“三桃一杏”、“养生三宝”,泉水酿的美酒长清泉、檀抱泉,泉水做的双泉豆腐皮、孝里米粉......
“泉”文化在长清,可亲、可触、可感、可品。
从九省御道到千年古寺,从文化符号到产业符号,长清的泉水故事值得细细品、慢慢讲。
(吴全忠 通讯员:常晓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