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国民族民间舞创作作品(华东片区)汇演将于近期举办。
经评选委员会评选,共55部作品入围汇演,其中来自山东的《济南的冬天》《阡陌上的歌谣》《田埂地垄一片云》《黄河岸边芦花开》《板儿一响当哩个当》《灯·等》《姥姥和她的英雄儿女》《那条河》《海上稻花香》9部作品入选,为入选作品最多的省份之一。
汇演由中国舞蹈家协会、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安徽省舞蹈家协会、上海市舞蹈家协会、江苏省舞蹈家协会、浙江省舞蹈家协会、福建省舞蹈家协会、江西省舞蹈家协会、山东省舞蹈家协会承办。
《济南的冬天》
演出单位:山东艺术学院
作品取材自老舍先生的散文《济南的冬天》中的文学表达,将文中“山尖”“摇篮”“脸上带着笑”等意象融进作品中,抓住济南“温晴”的特点,将老城的形象拟人化。用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再现陈年旧事的老城味道。作品通过孩子的视角看冬天,在雪的意境中重现过往的童年稚趣;动作语汇中融入了山东民间舞动态元素,凸显作品的纯真质朴之感;传达着人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饱含着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阡陌上的歌谣》
演出单位:山东艺术学院
作品以山东海阳秧歌为主要语汇素材,描绘了老人对麦田的耕耘与守望。阡陌,是那一条条在田野上东西和南北走向并行交错纵横的小路,她脚下一横一竖围出了连着天边的田垅,垅里大片大片的麦子在微风里翻滚着麦浪,浓浓的烈阳之下是一片丰收的热闹景象,老人用粗厚的大手捏起一绺麦穗捻出籽儿来,铺满霞光的黄昏留下的只有老人的背影和那阡陌上的歌谣,依然在苍穹间回荡。
《田埂地垄一片云》
演出单位:山东艺术学院
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通过舞蹈艺术写意的表现手段,颂扬了中华民族勤劳、质朴、真诚、善良的精神品质。着眼于“田地”之间的耕种劳动,却寄情于“天地”之间的沧桑大道。“田埂地垄”是农民的生存之本,而“一片云”则象征着劳动人民对生活的希望。作品从生活的细微之处透见博大的情怀,歌颂劳动人民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在天与地的和谐共生中讲述着人与自然相处之道。
《黄河岸边芦花开》
演出单位:山东艺术学院
《黄河岸边芦花开》以写意的创作手法,刻画了在逆境中长成,在苦涩里绽放,守护黄河坚韧不拔的芦花精神,婷而不媚,挺而不屈,以宁静与淡泊撒播着这片沧桑大地上生生不息的希望。作品通过现代人的视角,以第一人称展开,将其甘愿扎根贫瘠荒凉的心路历程,与坚韧不拔默默无闻的芦花精神相契合,从“点点嫩绿”到“漫天飞雪”,体现着芦花精神的崇高与伟大。歌颂了在挫折中成长,支援建设,甘愿扎根贫瘠与荒凉的奉献精神。
《板儿一响当哩个当》
演出单位: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当哩个当,当哩个当,闲言碎语咱不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说书人表演灵动活泼、生动激情,在众人围拢下妙趣横生,激情演绎,左手持“板儿”,包袱连篇,惊险刺激地再现“武松打虎”片段。众人身临其境,如痴如醉。朝夕间,说书人用“两铜板”传递岁月温情,唱英雄,说好汉,讲述中国情、民族魂。
《灯·等》
演出单位: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作品的创作背景为抗日战争最艰苦时期的山东革命根据地,讲述了一个关于“灯”与“等”的故事。作品运用山东秧歌的舞蹈语汇,塑造了一群革命老区年轻留守遗孀的形象,她们在灯火下翘首以盼,等待着前方战场上爱人、亲人的归来。时代更迭,祖国胜利带来的是希望与信仰的传承。那屋角村头的枯等逐渐化为远方的灯塔,照亮着、呼唤着民族的复兴、时代的未来……
《姥姥和她的英雄儿女》
演出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作品以沂河岸边石家村的石李氏在抗日战争中痛失三个儿子后又将相依为命的女儿送上战场的英雄故事为创作原型,以山东秧歌为动作语言,用舞蹈讲述沂蒙故事、追寻红色记忆,传承和弘扬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那条河》
演出单位:山东青春舞蹈学校
作品以“黄河之水天上来”到“黄河入海流”引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为线索,用写意的手法,表现了黄河汹涌、蜿蜒、奔流入海的自然性格,以全女班的演员阵容寄喻黄河伟大母亲的女性属性。表达对孕育、承托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黄河精神与生生不息、奔勇向前的劳动者精神的一脉相承。
《海上稻花香》
演出单位:青岛艺术学校
万亩滩涂变良田,盐碱地里飘稻香,该作品的创作以袁隆平青岛海水稻种植研发团队为背景,以青岛胶州秧歌为舞蹈元素,展现了一个关于海水稻研发、科技兴农的故事,体现了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逆袭式发展。在整个作品中,运用独舞与群舞的关系,构建出科技与农业紧密结合的画面,舞蹈动作大量运用胶州秧歌特有的“三弯、九动、十八态”以及“碾、拧、倾”的动作特点及风格,并运用现当代的叙事手法和审美观点,进行再次加工和提炼,形成了该舞蹈作品的独特艺术风格。
(来源:山东省舞蹈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