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4亿!这个“五一”到底有多火?
  • 发布时间:2023-05-04 16:29:12
  • 来源:中国小康网微信公众号综合文旅之声微信公众号、每日经济新闻、红星新闻、上游新闻综合
  • 中广网移动端
  • 分享到
  • 回到顶部

  “五一”假期已经收官,有人说这个“五一”假期看了山和海也看了人山和人海

  据“文旅之声”消息,2023年“五一”假期,文化和旅游行业复苏势头强劲,全国假日市场平稳有序。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74亿人次,同比增长70.83%,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9.0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80.56亿元,同比增长128.90%,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00.66%。

1

  ▲图源:卡乐图片 宁颖 摄

  时隔3年,假期旅游数据终于回到疫情前,拥挤和“人从众”再次成为主旋律;淄博烧烤、“文博青年”“特种兵式旅游”爆红;大交通,酒店,自然类景区客满……久违的烟火气回来了。

  “史上最火五一”有多热

  随着“五一”假期收官,多家OTA平台(即线上交易平台。主要为消费者提供在线订酒店、机票预定、酒店预订、旅游金融产品等信息服务)相继发布“五一”出游报告,积蓄三年的旅游爆发造就 “史上最火五一”。

  据去哪儿平台显示,今年“五一”,国内热门城市机票预订量超过疫情前五成,“五一”前(4月28日)离港旅客量已超过历年“五一”峰值(2021年4月30日)。热门出发地为成都、北京、深圳、广州、上海、重庆、昆明、西安、杭州、海口。2023年“五一”,旅客走得更远了,平均飞行距离增长至1414.95公里。

2

  数据显示,“五一”期间出境游机票预订量已恢复至疫情前(2019年5月1日-5月4日)的45%。泰国曼谷、中国香港、韩国首尔、马来西亚吉隆坡、中国澳门、新加坡、日本东京、泰国普吉、日本大阪、菲律宾马尼拉是热门目的地。飞往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的机票平均支付价格,较春节下降四成左右。

  从国铁集团获悉,5月3日全国铁路迎客流高峰,预计发送旅客1935万人次。其中,北京局集团公司预计发送旅客155万人次,上海局集团公司预计发送旅客360万人次,广州局集团公司预计发送旅客276万人次。

  今年“五一”的火车票太难抢,在去哪儿平台上,同时在线购买火车票人数创历史新高。“五一”车票放票首日,多条热门线路几分钟内均已售罄,即便又增开列车,也是开售就抢空——哪怕是凌晨发车的夜车。

  木鸟民宿发布《2023五一假期民宿消费报告》的显示,今年“五一”民宿订单达到2019年“五一”假期订单的5.17倍,旅游市场强势复苏,全面赶超疫情前水平。其中川渝、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民宿订单仍然火爆,反向错峰正流行,用户出游深度及长线出游意愿恢复明显。

  在民宿订单增幅Top10城市榜单中,淄博、威海、福州分列前三位,“顶流”淄博民宿同比2019年订单增幅超78倍,在淄博的强势引流下,原本就是“五一”热门目的地的青岛、威海、烟台、日照等山东地市民宿订单增幅均在10倍以上,山东民宿订单旺上加旺。沿海旅游目的地也迎来预订高峰,厦门、广州、秦皇岛、大连等地海景民宿订单增长显著。

  对经济助推作用如何持续?

3

  ▲图源:卡乐图片 贾琼 摄

  今年“五一”各地旅游消费强劲。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认为,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一消费态势应该是可以持续的,因为旅游消费本身就是个可选消费,有钱的话就消费一点,没钱可以不消费。但这次表现这么强劲,意味着老百姓其实消费愿望还是挺强的,消费力也还是有的,只不过是从“五一”的情况来看,对旅游产品的消费来说,最重要的约束条件不是消费购买力和消费愿望,而是假期。“不管是什么消费,首先你得‘有钱有闲’,但现在关键是没有‘闲’”。所以要扩大文旅消费的话,其实要多给老百姓一些休闲的时间,增加一些假期。“但增加假期毕竟不是一时的事,需要经过很多程序。”对于“五一”之后的经济恢复态势,苏剑提到,稳外贸应该成为一个关键。

  贾康认为,今年“五一”各地消费的表现印证“五一”假期期间经济上升的特征是比较明显的,是在继续一季度的向好趋势,“但毕竟假期只有五天,过后怎样稳定这样的态势,还要做更多的工作。”贾康表示,“五一”作为中长假,对消费能够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关键还是在这种助推之后,要有更可持续的支撑力。在短期和中长期衔接这方面,制度创新的改革攻坚是特别重要的,也是最有难度的。

  关于“五一”后激发消费潜力的举措,贾康表示:各个地方还在努力,各个行业和不同领域都需要注意抓好有效投资,进而增加就业,增加老百姓收入,并以社保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减少老百姓后顾之忧,降低储蓄倾向,提高边际消费倾向,这样才能持续体现出消费潜力释放。

责任编辑:吴全忠
  • 免责信息:本网站没有经营性质和盈利属性。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有本网转载且涉及到版权问题的,请联系删除。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3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9523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091664 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文明办网举报电话 智慧31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7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