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尤其是山区民族地区,山水资源丰富,过去往往将其视为穷山恶水。进入新时代,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和动力,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真抓实干,奋发有为,彻底改变山区民族地区的发展面貌。
一、“两山理念”为山区民族地区发展指明了方向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县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7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和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两山理念”表达了党和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也为全国各地尤其是地处山区的民族地区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为此,我们必须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
回顾过往,我们不难发现,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到原有状态,人类自身的生存生活质量也就大打折扣。比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酸雨、沙尘暴、雾霾、气候变暖与温室效应、地表及地下水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所有这些无不严重影响人类乃至地球生物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所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因而,我们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说明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两者绝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为我们清晰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经济发展不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但绝不能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绝不能一味索取资源。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如何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中“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就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智慧。古人“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就是在研究人类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做到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更好地生存生活。
古人尚且如此智慧,何况今人乎?
“两山理念”就蕴含着“天人合一”的中华民族传统智慧,开辟了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境界,为我们提供了行动指南。具体落实到一个地方,就是要因地制宜,比如,面对山区土地多为梯田、坡田的实际,农业生产中就要注意不能搞那种容易导致水土流失的种植业;面对风景优美、但又缺少耕种用田地的实际,就要尝试在搞好规划的前提下,走沉浸式乡村旅游的发展之路;面对远离城镇、多石多矿的不毛之地,就要在搞好探矿及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合理合法合规地走资源开采及深加工之路;面对生物多样性丰富、自然禀赋优异的地方,就要走林下经济、套种经济、仿野生经济等地道药材、绿色种植、养殖业等等,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统筹规划下,实施一乡一策,一村一策,乃至一山一策。
四、以愚公移山精神推动“两山理念”在山区民族地区开花结果
有了方向指引,还要有一种不畏难、不畏苦、不畏败的精神。这种精神,对于山区民族地区的干部群众来说,最主要的还是要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党和国家事业永续发展的力量源泉。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山区民族地区发扬愚公移山精神,首先就要咬定发展目标不放松,要紧盯“十四五”规划踔厉奋发。
愚公移山精神的核心和精髓就是一个“干”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山区民族地区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就要苦干实干,责任担当,叩石垦壤,迎难而上,知难而进,逢山开路,遇河架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山区民族地区推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中,我们要躬身笃行、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永不僵化、永不停滞,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为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而努力奋斗。(唐祖红:系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