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四湖承接鲁苏豫皖4省8市34个县市区3.17万平方公里的来水,入湖河流53条,水域面积1266平方公里,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干线和重要调蓄水库。近年来,微山县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着力健全南四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制度机制,水质稳定达到地表三类水标准,为确保“一泓清水北上”筑牢了生态安全屏障。
健全河湖长制,编制综合治理“一张网”
微山县因湖而生、傍水而兴,保护好河湖生态环境,事关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事关民生福祉改善。微山把落实河湖长制作为治水总抓手,全力提升河湖治理体系,绘就碧水清流的美丽画卷。一是多重保障,推动河湖长制有名有实。健全组织体系,组建县乡两级河长制办公室,编制南四湖湖长制名录,设立县乡村三级河湖长。强化技术支撑,建设智慧河长信息化管理平台,打造河湖智能管理的“千里眼”;利用无人机开展巡查,扫除巡查盲点。实行市场化运作,将河湖保洁纳入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探索“河湖长制+塘长制”,将河湖长制向农村沟渠、坑塘等小微水体延伸,打通河湖“毛细血管”。二是生态筑基,抓好河湖综合治理。对27条县乡级和40条农村河湖管理保护范围进行划线定界。聚焦工业、农业、城镇生活、船舶、客水五大污染源头,实施“五水共治”。2018年以来累计退出网箱网围、池塘人工养殖21.87万亩,生活污水和船舶油污水接转处置实现沿湖港口全覆盖,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夏镇街道石坝村、留庄镇运河里村等354个村庄完成生活污水治理任务。三是强化修复,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建成人工湿地6万亩,保护修复原始生态湿地10万亩,建成山东省第一个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新薛河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建成山东首家湿地研究院,持续开展南四湖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累计放流各类优质鱼苗4亿余尾,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湿地”。
落实横向生态补偿,画好流域治水“同心圆”
微山县深入践行省内县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形成“责任清晰、合作共治”的流域保护格局。2022年7月5日,在“山东生态文明奖补机制助力美丽山东建设”新闻发布会上,微山作为县区唯一代表出席。一是签订协议明确责任主体。南四湖入湖河流众多,国省控断面16个,入湖河流水质保障压力大,为减轻客水污染治理压力,降低流域污染综合防治、生态保护修复成本,微山县与枣庄市薛城区、滕州市等8个县市区签订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推动南四湖入湖河流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综合治理。自签订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以来,南四湖入湖河流水质明显提升,促进了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二是科学考核确定补偿基准。建设入湖河流断面水质监测站,实现入湖(入境)河流水质监测全时空、全覆盖。合理确定水质考核指标数值,明确水质要求和管控责任,对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3项关键污染物的年均浓度值进行考核,根据指标变化给予相应的资金补偿,实现“保护者得利、受益者付费”。三是纵向整合强化资金保障。加大对上争取力度,统筹整合上级纵向生态补偿资金,推动南四湖重点生态功能区纳入中央生态补偿转移支付范围,将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资金足额列入预算,保障横向生态补偿资金及时兑现。按照2021年度清算结果,微山县将1060万元横向补偿资金及时支付给滕州市、薛城区,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探索跨省联动机制,共下边界治水“一盘棋”
南四湖地处鲁苏两省三市九个县市区结合部,省际边界地形复杂,河道插花地段多,上下游分两省,左右岸不同地,河湖治理情况复杂、难度大。微山县与江苏省沛县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边界河湖治理联动机制,有效破解了省际边界插花地段河湖治理难题。一是建立五联机制。成立边界治水联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五联机制”,即信息情况联通、矛盾纠纷联调、非法行为联打、河湖污染联治、防汛安全联保”,对河湖岸线开发利用、水行政执法、河湖污染治理等工作,坚持联防联控、协同治理,共同打击涉水违法行为。二是拓展联动深度。实行“区域+流域”联动,联合沛县和流域机构淮委南四湖局,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探讨边界河湖问题。济宁与徐州两市签订《南四湖地区边界河湖管理保护沟通联系协议》,从市级层面扩大联动范围。以接边镇为中心、接边村为切入点,加大边界联动治水宣传,努力形成共创共保共发展的良好氛围。三是创新联动模式。构建边界“土小”企业清理取缔联防联动机制,创新“混合编组、共同执法”,对边界“土小”企业实现有效打击。开展“区域+流域”联动执法,解决了湖西大堤非法码头群治理难题。在微铜、微沛等区域,坚持统一标准、协同打击,实现微山湖“零采砂船、零盗采”双清零目标。
构建生态司法体系,奏响依法治水“最强音”
充分发挥司法在生态保护中的重要作用,推动生态环境司法与行政执法同频共振,筑牢南四湖流域生态保护的法治屏障。一是搭平台,构建环境资源审判体系。对涉大运河流域(济宁段)环境资源案件实行跨区域集中管辖、统一受理,统一管辖权,统一裁判尺度,实现三审合一和集中专属管辖的办案模式,构建大运河济宁段和南四湖自然保护区全流域集中管辖、专业审理的环境资源审判体系。组建“1+1+N”审判团队,即“1名法官+1名法官助理+N个书记员、法警”,专门负责环境资源案件的专业化审判。在微山岛、南阳古镇设立“环境资源巡回审判工作站”,开展环境资源巡回审判。夏镇人民法庭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先进集体。二是重修复,健全环境修复责任制度。坚持“有侵害、必救济;有损害、必治理”原则,将被告人投放鱼苗等生态修复行为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量,通过采取增殖放流、货币赔偿等多种模式促使生态环境修复。成立“大运河·南四湖司法修复基地”,建立大运河流域及南四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司法、执法协调联动机制,打造“科普传播+巡回审判+成果展示+法治教育”于一体的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基地,全力服务保障南四湖流域生态环境和高质量发展。三是办专案,推动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最高人民检察院将南四湖流域生态环境受损问题作为公益诉讼案件直接立案。微山与各级检察机关密切配合,推动专案办理走深走实。在专案推动下,公益诉讼条款写入《山东省南四湖保护条例》,山东、江苏、河南、安徽联合会签《关于深化跨省协作配合加强南四湖流域检察公益保护的意见》,健全南四湖流域四省跨区域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四是浓氛围,打造生态司法宣传阵地。创建微山湖上法律宣讲团,深入湖区走访渔村,开展自然保护区、滩涂湿地等专项司法保护宣传。坚持以案释法,选择典型案例公开审判,强化宣传效果。在微山岛小学、高楼渭河小学建立生态法治社会实践基地,定期为学生们举办环保法治讲座,营造保护生态环境的浓厚氛围。
(编辑:张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