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美好乡村 抒写美好乡愁 省民政厅优化乡村地名管理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 发布时间:2023-08-15 10:03:11
  • 来源:中广网
  • 中广网移动端
  • 分享到
  • 回到顶部

  中广在线 近年来,省民政厅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充分发挥地名工作作用,优化地名管理服务,不断满足乡村建设需要。在全国率先开展加强乡村地名管理服务试点,有关经验被民政部推广。

  加强乡村地名命名

  探索地名服务新路径,助力基层治理

  一是加大乡村地名命名力度,织密乡村地名密度。指导各地大力开展乡村地名命名更名工作,为群众提供完善、准确、便捷的地名导向服务,今年以来累计命名乡村地名6761个。在乡村道路命名更名中注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以新时代乡村好地名展示美丽乡村精气神。二是用力推动地名上图,实现地名利农惠农。深化“数字地名”建设,开展地名信息点采集上传和百度特色词条增补,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便利服务,积极推介传播农业特色和名优特产。其中,莱西市与邮政企业合作,开展“爱心邮路传佳音 温暖地名写乡愁”活动,以“爱心邮路”助推地名条例宣传、助力无名道路摸排等,并将采集信息及时上图。威海市文登区整理农家乐、种养殖基地、农村合作社、乡村旅游景点、各类采摘园和家庭农场信息,采集上传至百度和高德地图平台。阳信县组织854名村级网格员参与乡村地名设标和地名采集工作,做到乡村地名设标无“死角”,助农导航无“盲区”。三是加强数据共享,做好乡村地名信息服务。省民政厅与省自然资源厅加强协作,建立地名空间信息发布、交换、图上标注等合作机制,以“天地图”助推乡村标准地名发布、上图、推广和应用。济南市市中区建成乡村地名数字博物馆,威海市文登区建设“瞰文登”数字地名馆,实现地名信息“一张图”融合,手机、电脑“跨终端”查询。昌乐县依托现有国土空间地图,挖掘县域特色乡村地名,在电子地图上标记为乡村旅游电子线路图。济南市市中区、费县、邹平市制作了电子乡村地名标牌。

1

  讲好地名故事

  传承弘扬地名文化,唤醒乡愁记忆

  指导各地充分挖掘地名资源,2023年内建立三级地名保护名录,加大乡村地名文化弘扬保护力度,讲好群众身边的地名文化故事,用地名所承载的历史文脉滋润人心,用地名文化为乡村振兴“点睛”,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拍摄《守望地名》,聚焦齐鲁乡村,展现乡村之美,通过“学习强国”、鲁网、抖音等视频平台展播。同时,开展“沿着黄河看地名”活动,展示黄河之韵,乡村之美。全省各地推出“村名探源”“叩街问巷”“寻脉探源” 等电视栏目,举办地名文化摄影展、红色地名文化展、地名楹联展播等活动。滨州市沾化区开展地名文化校本课程《家乡地名轶事》,日照市等地开展地名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少年儿童感受乡村之美。省级和各地积极成立黄河地名志愿服务队,志愿服务队在春节等传统节日,通过赶大集讲地名、送地名春联、举办地名主题活动等形式让群众品味乡村地名文化。各地涌现出“国色天香 多彩地名”“泰有名”“港有名”等地名工作品牌。

2

  挖掘地名文化价值,

  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助力产业振兴

  一方面,促进地名文化资源转化,为特色农产品赋能。充分发挥地名的地理标识作用,支持鼓励在乡村产业品牌宣传塑造中融入地名元素,助力打造“乡字号”“土字号”公共品牌,提升乡村产业品牌的附加值、影响力和美誉度。指导试点单位会同农业农村部门,强化农产品的地理标识和地名属性,增加农产品的地名附加值,推荐“好品山东”产品。济南市市中区在地名数字博物馆增设农产品电子展厅,借助地名宣传提高当地农产品的知晓率。阳信县地名试点持续推进地名赋能,擦亮“中国鸭梨之乡”和“中国第一‘牛’县”两块金字招牌。泰安市泰山区打造“地名+品名”的农产品区域品牌,融合农产品品牌与地名文化,提升农产品美誉度。曲阜市借助鲁源新村弦丝画手工技艺,融合地名文化打造“一村一品”。沂水县建设集技艺展示、制作体验、产品购买、网上直播为一体的沂水地名文化产品产业孵化园。另一方面,拓宽渠道深化地名文化挖掘,为乡村旅游赋能。注重呈现乡村旅游的地名文化元素,助力乡村特色旅游。五莲县民政局与相关部门联动合作,联合开展地名文化特色乡村评选工作。威海市文登区与公交公司合作,开通红色公交线路,以“传承红色基因,共筑伟大梦想”为主题,车内张贴红色地名故事。泰安市泰山区围绕特色村落文化,建设埠阳庄“张公渡”、中郭庄“农耕文化”地名文化公园,培育“泰有名”地名文旅品牌;岱岳区打造“花田北张”“春天里峪”等具有地名文化内涵的景点。淄博市博山区延伸信息平台服务功能,链接乡村旅游资源、特色农业项目,形成“陶风琉韵·魅力博山”乡村地名文化品牌。威海市文登区和东阿县结合本地旅游特色分别制作文登手绘旅游地名图和地名文化旅游路线图。

3


责任编辑:吴全忠
  • 免责信息:本网站没有经营性质和盈利属性。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有本网转载且涉及到版权问题的,请联系删除。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3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9523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091664 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文明办网举报电话 智慧31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767号